首页 理论教育 振兴产业拔穷根 同心致富奔小康

振兴产业拔穷根 同心致富奔小康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尹家村草莓种植产业的打造过程,就是一次由内而外拔除穷根的尝试。2019年,中国文联投入50万元,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上尹家村建设高效农业试验基地,尝试在海拔2000米的米仓山区进行以温室草莓种植为内容的产业扶贫。我们首先强调,产业扶贫的目的是带动全村百姓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绝不能因为温室建在哪家或哪几家的承包地里,就变成这些人的私产和“摇钱树”,而将其他村民排斥在外。

振兴产业拔穷根 同心致富奔小康

曹 俊

挂职单位: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上尹家村第一书记

原单位: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美大国际组织处处长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紫云等9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全国832个贫困县至此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事实上已经完成。

然而,脱贫攻坚大获全胜并不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拔除穷根,力争从根本上杜绝将来可能出现的返贫现象,是我们现在就应予以重视的一项紧要任务。

如何拔除穷根?我认为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

“内”的一面,要继续改造贫困人口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鼓励劳动致富,消除“等靠要”现象。

“外”的一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强化产业科技应用,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上尹家村草莓种植产业的打造过程,就是一次由内而外拔除穷根的尝试。

2019年,中国文联投入50万元,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上尹家村建设高效农业试验基地,尝试在海拔2000米的米仓山区进行以温室草莓种植为内容的产业扶贫。这个项目构想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上尹家村所处米仓山区气候湿润,耕地较多,昼夜温差大,且有大面积的野草莓自然生长,适于培育温室草莓种植产业;其次,温室草莓种植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当地有种植经验的农民经简单培训后即可入门,重点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技术熟练度;再次,草莓市场价格较高,单位面积土地所获的利润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经济作物;第四,作为项目合作伙伴的山东青岛某专业合作社,从事草莓种植已二十多年,经验丰富,并且依托国家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已在武都区开展了数年草莓种植合作业务,对当地气候、土壤和农业发展情况较为熟悉;最后,开展温室草莓种植,强化农业科技应用,打造示范效应,有助于扭转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落后观念,从而逐步提升当地农业种植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2019年,上尹家村高效农业试验基地共建成日光温室3个,占地面积约5亩,室内耕种面积约2.4亩,通过劳动入股、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共带动村民8户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12人。基地建成后的首个种植季(2019—2020),由于温室建设施工导致耕作层生熟土混合;加之农民对种植流程尚不熟悉,操作不规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限制人员流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季共收获草莓约3000斤,实现销售收入2.7万余元。尽管如此,不少村民还是从中看到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

2020年,中国文联追加投入63万余元,新建了3个日光温室,将上尹家村高效农业试验基地的草莓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还为基地配套建设了1台供电专用变压器,添置了6台大功率暖风机,以应对冬季低温。在继续发展草莓种植的同时,基地还流转了5亩土地,用于草莓育苗的种植试验。截至2020年9月,基地苗圃共收获草莓苗7万余株,除满足自有6座温室种植所需,以及留存下一年种苗之外,还对外出售了1万余株。仅育苗一项,就为基地节省购苗支出约3.5万元,新增售苗收入5000余元,成为上尹家村草莓种植全产业链的一个新增长点。

目前,上尹家村高效农业试验基地的种植户们正信心满满,在继续学习和熟练掌握草莓种植技术的同时,深入总结上一季的经验教训,努力在第二个种植季实现“草莓腊月上市”和“亩产3000斤”两个目标。他们说,山东人的温室草莓亩产都上万斤了,我们好好种,肯定也能成!

经过两年的努力,上尹家村的草莓种植产业取得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局,前景可期。但回顾两年来的发展历程,却不由感慨,就是这些阶段性成果,也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在项目启动之初,村民们普遍持观望态度。一些村民担心,以前从没搞过温室草莓种植,万一绝收了怎么办?另一些村民们则拒绝以劳动入股分红,而是希望按月领取工资,实现“旱涝保收”。有的村民们反对以土地入股,认为按市场价格向土地流转户支付年租金即可(作者注:当地一亩地的年租金仅300~500元)。还有的村民们提出,要想让他们参与草莓种植,就必须把温室建在他们自家的承包地里。针对村民们的这些想法,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不厌其烦地作了详细说明。我们首先强调,产业扶贫的目的是带动全村百姓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绝不能因为温室建在哪家或哪几家的承包地里,就变成这些人的私产和“摇钱树”,而将其他村民排斥在外。其次,产业扶贫提倡劳动致富,不是“大锅饭”,更不是做慈善,要坚决抵制“多拿工资,少干活”或“白拿工资,不干活”的懒汉思想。再次,以劳动入股和土地入股是为了体现公平原则,也是为了提升种植户和土地流转户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上来。最后,产业扶贫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前期投入主要由中国文联承担,包括建设温室及配套基础设施、购置农机设备、购买草莓种苗及肥料、安排农技培训等,种植户只需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和全程进行种植即可,其所承担的风险已被尽可能地降至最低。

经过耐心解释,加之村干部带头把自家的承包地流转出来用于温室建设,才暂时打消了一部分村民的疑虑,使上尹家村高效农业试验基地能够顺利建成投产。相信随着草莓种植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示范效应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村民会摒弃那些或不切实际、或自私自利的想法,参与到这个产业项目中来。毕竟,产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最有说服力的。

结合我在上尹家村三年多的工作生活经历,我就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出一个“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第一步,摸清家底,找准症结。(www.xing528.com)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方的发展,终究是离不开当地的自然资源,其中就包括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以上尹家村所在的鱼龙镇米仓山区为例,尽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适合在农业、林业等产业方向上谋求发展。农业方面,当地农民有着长期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传统,主要包括党参黄芪当归等,粮食作物方面主要是洋芋、小麦玉米等。林业方面,全镇自然形成的松树林有数万亩,树种主要是当地人所称的“小黄松”。松子作为当地土产,甚至吸引着来自东北地区的干果商前来收购。除此之外,漆树也是当地自有树种,所产土漆质地优良,可广泛用于传统工艺、室内装饰等行业。

这片山区坐拥优质生态资源,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包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等,也就是“三路”问题,即“公路、网路、思路”。

通过脱贫攻坚,“三路”问题中的前两项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大量的通村公路得以铺设,通行条件极大改善。铁塔基站的建设已经让4G网络在这片山区基本实现全覆盖。那么,如何打通当地干部群众的发展“思路”,转变落后的生产和发展观念,就成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难解开的一个症结。

第二步,创新思路,盘活资源。

摸清了家底,就要有的放矢。找到了症结,就要对症下药。

还是以上尹家村为例。据我的观察,当地的农民群众尽管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但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也普遍较低,可以说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受此影响,当地无论是中药材种植还是粮食作物种植,普遍处在单产低、品质低、收益低的“三低”状态。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因此选择外出打工谋生,进而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耕地抛荒,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持续下降。

为了帮助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我选择高效农业作为突破口,流转闲置土地,建设日光温室,开展草莓种植,让当地农民群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大家体会到了高效农业、科技运用、合作经营等新事物所带来的好处后,我们以后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形成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药材种植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将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经过拣选、晾晒、切片等工序处理后,制成饮片等产品,主打“绿色、生态、环保”理念,通过电商平台面向大中型城市的消费群体进行销售,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种植业者收入。

林业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打造松子、土漆等林产品的“采收—加工—销售”产业链,形成开口松子、松仁玉米、精制土漆等产品。其中,开口松子作为零食,广受消费者欢迎,而真空包装的松仁玉米(半成品)作为烹饪原料,既能供应各类餐厅,也能满足普通家庭的日常烹饪所需。这样一来,我们既能做好现有天然林的保护和利用,也能做好“退耕还林”土地的合理开发,栽种优良经济树种,培育人工经济林带,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

第三步,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术业有专攻。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都不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党员干部在广泛团结群众、合理运用政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在产业规划、科技运用、农作物培育等方面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这就需要引入外部资源的支持。

我在三年多的驻村工作期间,就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

产业规划方面,来自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团队来到鱼龙镇和上尹家村考察调研,在打造高效农业产业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科技运用方面,来自西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团队多次到村考察调研,在日光温室建设和草莓种植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农作物培育方面,来自青岛市沃东高效农业合作社的团队,通过与上尹家村海通种植农民合作社开展合作,不仅帮助建成了六座日光温室,还将他们二十余年的草莓种植经验倾囊相授,帮助上尹家村的草莓种植和育苗产业打下了基础,打开了局面。

上述所有的想法、规划、意见、建议,离开了资金的支持,只会成为空谈。

立足当下,放眼将来。从长远发展来看,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培养自身“造血”能力;不能只靠政策扶持,还要经历市场洗礼。在摸清家底、盘活资源、选定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市场手段,吸引优质企业前来投资,对我们的农产品、林产品进行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开发经营,真正将产业打造成为民造福的聚宝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