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温度扶贫,诠释真贫

文化温度扶贫,诠释真贫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大限度投入资金,最大力度统筹资源,最大强度整合力量,对甘肃省临潭县文化、宣传、教育、旅游、农村、扶贫车间、贫困人口等方面进行坚强有力的帮扶,用文化的温度真扶贫扶真贫。池沟村2018年底整村脱贫,2020年底最后一户全部脱贫。要想真扶贫,得先做真村民。也只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永久消除贫

文化温度扶贫,诠释真贫

翟 民

挂职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我于2019年7月14日被选派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近两年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投入到伟大的脱贫攻坚中。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在生活的朝夕相处中,颇有感触,但也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我就简单谈谈几点感想。

我的原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我们精准发力,秉持“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的理念,根据本单位实际,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持续发力。最大限度投入资金,最大力度统筹资源,最大强度整合力量,对甘肃省临潭县文化、宣传、教育、旅游、农村、扶贫车间、贫困人口等方面进行坚强有力的帮扶,用文化的温度真扶贫扶真贫。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工作在池沟村,生活在池沟村,由一个小小的池沟村窥一斑而见全豹,谈一谈参与其中的脱贫攻坚的一些感想。

脱贫攻坚成果令人无比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句话说,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什么叫举世瞩目?怎么理解举世瞩目?我想,以池沟村为例,看看池沟村的变化,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池沟村是地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三区三州”中的一个国家级贫困村。全村107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42人,全村有15户五保户,58人是残疾人。全村六个社,其中三个社原来居住在山上,自来水都成问题。精准扶贫以来,两个社集体从山上搬迁下来,还有一个社留在山上发展种养殖业。池沟村2018年底整村脱贫,2020年底最后一户全部脱贫。且不说“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池沟村依托发展农家乐、种植养殖、外出务工,2020年底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池沟村先后被国家旅游局、省妇联、省司法厅、中共甘南州委等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甘肃省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甘肃省文明村”“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现为甘南州叫响全国的1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今走在池沟村的主干道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俨然藏乡小江南,不了解情况的人绝对想不到这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www.xing528.com)

要想真扶贫,得先做真村民。我们从北京下来,且不说北京和贫困地区的巨大反差,就是当地,村与村之间的情况也大相径庭。摸准真实情况,精准把脉,这是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而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在当地待得住,纪律守得住。要牢牢地将纪律挺在前头,由我带头,驻村帮扶工作队全体队员自觉服从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管理,严格遵守驻村工作队各项规章制度,与村“两委”、包村干部密切配合,实行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村“两委”坐班制,形成了很好的工作合力。同时,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工作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各类村级资料。根据中央、省、州、县督查反馈问题,规范整理村级资料,逐一整改;通过多次进村入户,对群众对接户内资料,努力做到资料真实、数据准确,措施有力;及时更新完善工作队资料,做到考勤、帮扶日志、月报表、季报表、周会议记录、月党小组会议记录内容相一致。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可以对村情民情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为了获得更直接的第一手资料,驻村以来,我吃住在当地,一年只回北京三次,长时间的接触,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为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全村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逐一走访,不落一户,每户都写下走访日志。逐一慰问全村15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慰问困难老党员,送去温暖。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精准脱贫、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与乡镇干部和村民座谈交流,还在甘南州扶贫车间给参与培训的村组干部讲党课,互动交流探讨,在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脱贫致富的新措施、新方法。池沟村的实际情况是,曾经很贫穷,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位于著名旅游景点天池冶海脚下,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府或者说帮扶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保障,帮助经营农家乐户主想出点子、做出创意、吸引游客。现如今池沟村有20多户经营农家乐,经营最好的一家年收入超过40万元。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帮扶毕竟只是帮扶,真正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村民自己,而要带动群众,关键还是要看村“两委”班子。一方面他们是“领头羊”,另一方面他们所代表的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关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也最能影响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集体学习时强调:“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就池沟村来说,我们严格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积极开展“四抓两整治”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特别是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治理水平。通过积极联系协调,先后两次帮助池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福禄同志赴京培训学习,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严格把关,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2019年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转正党员1名,2020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每月6日是村里党员活动日,作为第一书记,由我讲党课,宣传党的政策,使中央精神和重大部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精准脱贫。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的是,脱贫攻坚除了取得物质上的巨大成就外,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党支部,可以说得到了革命性重塑。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智重教育。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个别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等靠要”思想严重。驻村帮扶工作队作为外来人,作为文化人,在扶志方面可以下更大功夫,群众更愿意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只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永久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福建宁德时期,就提出扶贫先扶志,指出先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问题,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意识”,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思想。扶智理所当然要重教育,现在的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里,有一条就是适龄学生义务教育必须有保障。为什么要列这一条?当然有其深刻意义的。在我所在的池沟村,经过长时间的走访、接触,我发现有一些“80后”的妇女,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显然不识字,是文盲。我们现在保障义务教育,可以想象,多年后经过了义务教育的人,和完全不识字的人,他们面对的世界将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脱贫标准里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条的深刻意义所在。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义务教育这一点,广大农村地区,尤其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尽可能地帮办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口号喊得震天响,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群众没有获得感,群众不会拥护你。从近两年在池沟村的工作来看,我的感受是,单位和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做总比不做好,有些事虽小但能暖人心,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拿我们单位来说,近些年来,中国作协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019万元,间接和引入资金300万元;组织中国作家采风团5批;建立育才图书室20个;捐赠各类图书近10万册;培养临潭县当地作家16名;出版临潭文学专著15本;培训临潭县宣传、文化、科技、农村人才、基层干部423名。帮助临潭县池沟村打造“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授予临潭县“文学之乡”称号;协助临潭县申请“万人拔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宣传和推介临潭。我个人来说,争取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村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我所在的池沟村,是甘南州确定的全州叫响全国的15个旅游标杆村之一,人居环境改善是重中之重,我协调1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村里环境综合整治,争取12万余元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池沟村是全州的党建示范村,在州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的全程驻点指导下,我积极配合,从设计、施工到购买办公用具,全程参与。联系志愿者,为池沟小学全校学生、池沟村分散特困供养户、低保户每人捐赠一套过冬衣物。联系国家卫计委相关同志,为池沟村全体村民、池沟村小学和幼儿园免费发放口罩共计5800只。切实解决帮扶对象困难。我有一户具体联系帮扶对象,一家四口,户主患有抑郁症,丧失外出务工能力,儿子上大学,女儿高考,负担较重。我已先后入户六次,从思想帮扶入手,帮助其卸下思想包袱,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并为其在就医、外出务工、冬季取暖、儿子实习、女儿高考、填报志愿等方面提供帮助,现女儿已顺利考上甘肃中医药大学。利用原工作单位优势,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帮助临潭县作家、文学爱好者写稿改稿,推介优秀作品发表,2020年指导帮助临潭五位作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五部作品。同时,我在村民建设的基础上,指导完善归纳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上墙,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促进村里和谐稳定。积极宣传推介大美池沟村。池沟村位于冶力关国家4A级风景区冶海天池脚下,有山有水有林有草场有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也是村民三大支柱收入之一。但客观来说,池沟村在外界的知名度,尤其是省外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够。我于2019年8月、2020年9月,分别组织作家、媒体记者采风团来临潭来池沟采访采风,为临潭为池沟的历史文化、风俗风情、湖光山色、脱贫攻坚等方方面面宣传推广。联系企业家,为贫困户捐赠二十箱蜜蜂。养蜜蜂出售蜂蜜是池沟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但多数贫困户养蜂规模较小,我积极联系天津一家企业,为五户贫困户每户捐赠四箱中华蜂,20箱价值4万元。说到产业,这里我的感受是,在集体经济很不发达的贫困村,在大多数村民现代经营理念很欠缺的现实条件下,积极发展小食品加工及经营、小理发美容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等五小产业和家庭作坊,比大规模上马合作社效果要好。五小产业和家庭作坊,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做强。合作社不一样,很多贫困户都是一入了之,等着分红,所有的压力都在合作社负责人身上,如果经营不当,损失惨重。外出务工也是一样,要农民工自己有积极性有责任心。提倡勤劳致富,政府用什么实际行动提倡鼓励?2020年出台的外出务工补贴我看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个人认为值得推广。外出务工时间久收入高,补贴就高,打一份工,挣两份钱,群众的积极性当然很高。这比单纯地给贫困户资金,让其发展什么产业要好,资金的风险要小得多。

以上是我近两年来参与扶贫工作的一些感想,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力求真实、真心。请方家斧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