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流动与邓小平的理论思考

人力资本流动与邓小平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人力资本的流动,邓小平首先考虑的是宏观要素——市场。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之后,邓小平还系统地指出了人力资本流动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引进、辞退、交流、竞争、招聘、自荐等。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再一次以生动的实践验证了邓小平人力资本流动理论的正确性。

人力资本流动与邓小平的理论思考

关于人力资本的流动,邓小平首先考虑的是宏观要素——市场。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其在产业、区域或组织间的不断进入和退出,因而必须借助相应的人力资本市场,如一般的劳动力资本市场、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教育等行业人力资本市场、区域人力资本市场等。人力资本的流动本质上就是指人力资本通过市场中介,进行形态变换和时空转移,以达到最佳配置,从而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的过程。而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受传统的计划体制的束缚,市场行为在当时成为一条横亘在人们思想观念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其著名的“计划、市场论”,并在人力资本流动这一领域率先进行实践突破:“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制度。”[17]要允许人力资本合理流动,而“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18]。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之后,邓小平还系统地指出了人力资本流动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如引进、辞退、交流、竞争、招聘、自荐等。其次,倡导人力资本的跨行业、跨地区流动。1977年9月,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科研系统可以调出人来搞教育,支援教育”[19]“,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20]。面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基础——师资匮乏的现实,他提出要充实教师队伍,必须允许其他行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并把这种鼓励人才流向急需行业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人力资本不仅要跨行业流动,同时还要跨地区流动。1983年他对江苏的中小企业吸引大量上海等城市的人力资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民族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开发差距也很大,因此人力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可以很好地促进民族间、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带动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再次,要大力引进国外人力资本。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差距还非常大。因此,吸引外国人力资本,利用外国智力,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好的条件。邓小平强调,要有战略的思维和世界的目光,积极吸纳外国优秀的人才参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77年他就提出:“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同中国友好的外国学者中著名的学者多得很,请人家来讲学,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干?”[21]

邓小平人力资本流动理论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有效改善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短缺和浪费问题。据调查统计,在1992年就有494万人处于闲置或“在职待业”状态。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生产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可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现有人力资本,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人才分布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效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使用率,避免有限的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第三,人力资本的流动,形成人才竞争的外在压力和提高人才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人才个体素质提高和人才群体水平的上升,并为吸引、利用外国人力资本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达到提高国家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www.xing528.com)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力资本流动在社会经济体制层面上割断了羁绊的绳索,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再一次以生动的实践验证了邓小平人力资本流动理论的正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