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人力资本市场化运营机制

建立人力资本市场化运营机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指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建立人力资本市场化运营机制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指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4]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构建人力资本市场化运营制度,是党结合时代特征对邓小平人力资本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首先,要使市场对人力资本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要通过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确立人力资本市场供给和需求主体。人力资本产权是关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一组权利的总和,其中所有权是基础,收益权是目的。在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有两种公有制形式:一是全民所有制,其实质是国家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包括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在这种情形下,人力资本从投资到形成,成为一种公共经济行为,于是人力资本的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包办一切。社会成员正常流动的自由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制约,使之依附于“单位”或者“社队”,个人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拥有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产权能行使的空间相当狭小,连转让权和自主使用权也受到严格限制。人力资本的主体性受到极大的削弱,并造成人力资本产权单一化,使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严重失调。因此使社会付出高昂的制度运作成本,遭受极大的损失。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把改革向前推进。首先,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配置的方式的变化集中表现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全要素市场和价格机制形成的改革发展上。其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计划体制上,一方面,国家的所有者地位逐步放开,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人力资本载体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并能自由处置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的供给主体由国家变为个人,进一步在经济体制层面上确认了个人最重要的经济权利——自主择业权;同时,对现行的人力资本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彻底解除人力资本的单位依附关系,变人力资本的单位使用权为社会使用权,变单位管理为社会管理,使人力资本由为单位服务转向为社会服务。我们摒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农户等经营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做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在投资体制上,我们实现了投资主体由政府向企业的转变,在发展全要素市场上,重点推进了劳动力、技术、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化进程;在价格形成的机制上,由国家定价的商品逐渐减少,以至最后取消了国家定价,并只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实行指导价,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国家收购保护价,通过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人力资本产权利益格局得到较大的改善,为我国的经济松了绑,释放了人力资本的内在潜能,国家也由完全的所有者地位改为部分所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拥有法人财产权,它除了承担纳税、实现国家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外,更重要的是还拥有了企业经营决策等控制权,成了自主用人的主体。企业与人力资本载体以劳动契约的形式规定各自的权益和义务。再次,从产权结构看,正在建立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相结合的企业产权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从治理结构看,从行政型治理模式转变为公司型治理模式;从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来看,正在探索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进行社会分配的重大改革。“完善了人力资本市场,开始实施人力资本市场化定价制度。同时着力营造人力资本产权运行的制度环境,如相关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5](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