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推动城乡资金合理配置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推动城乡资金合理配置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财政部也明确了适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是财政支持农业工作的发力点。为保证支农工作取得良好效益,优化投入结构成为财政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推动城乡资金合理配置

在过去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受“工业城市”潮流的影响,国家更注重对城市与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农村农业的建设。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大多流入城市与工业的建设,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较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资金配置严重失衡,使农村的发展与城市远远脱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工业的大量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大多都来自农村和农业。而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加上农村资金来源渠道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反观美国、日本等国,由于城乡发展协调度高,这些国家每年投资大量的资金来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缩小城乡资金分配差距。

为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资金合理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并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适当减少对城市工业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着力破解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

7.3.3.1 加大对乡村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补贴直接投资是财政对农村与农业的主要支持方式。但财政对农村农业的资金支持结构并不合理,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及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只有少数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引导、技术创新。硬件(交通通信、水电、水利及灌溉等基础设施)和软件(农业科研院所、农村职业教育与推广体系建设)建设两个部分是财政资金的主要投资点。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财政部也明确了适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是财政支持农业工作的发力点。为保证支农工作取得良好效益,优化投入结构成为财政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建立严格而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确保财政资金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设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业部门来管理财政资金,可以避免责任不清、职责混乱等问题。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支农财政资金,明确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与重点。整合财政支农的各项政策,通过实地考察,明确各地实情,因地制宜地建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政府应逐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适当减少在行政事业方面的投入,并且设立一些补助项目专项资金,使财政资金尽可能多地流入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饮水、用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www.xing528.com)

7.3.3.2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财政支农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漏洞,仅依靠财政资金无法填补其资金缺口,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市场调节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调节方式,通过市场调节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为开展农村农业建设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

《农村金融法》是发展农村经济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由于其目前还不成熟,因此,法律条文仍有待补充和完善。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民的金融意识还不够强,金融法产生的效果还不明显。现我国所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是由农村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和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所构成的混合性体系,其融资的稳定性较低、融资成本高。而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网点数量总体上较少,地区分布数量不均。

为弥补体系所存在的漏洞,加强对乡村与农业发展的支持,必须首先加强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三者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次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强其为乡村和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最后要联合政府、乡村机构向村民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居民的融资意识,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