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农村演进:城乡和谐共生

西部农村演进:城乡和谐共生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社会时期的城乡关系。城市是朝廷、各级官吏、贵族的聚居地,乡村则是广大农民的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5]2.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1735年,纺纱机作为工具机在英国首创,宣告了工业革命的开始。城市化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高,表现为全世界以及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地区的覆盖面积更加扩大。大量农民有条件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农村演进:城乡和谐共生

城乡关系大概经历了前工业化、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三个主要时期。

1.前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

前工业化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两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的城乡关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只能依赖石器、木棍等简陋工具,从事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采集野果为食,住宿条件也简单,因此,通常是一个部落人口多了,就必然分裂出新部落到新地方另谋生存。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3]。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生产力显著提高,人们固定在一定区域里生产生活,在气候适宜、灌溉耕作种植业比较发达地区,人口迅速集聚:先是村落,再是大村庄,然后是小城市,最后发展为大城市

(2)农业社会时期的城乡关系。这个时期的城乡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在经济上,城市依赖于乡村。乡村是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里不仅有农业活动,还有相当大部分的手工业商业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城市则很少有物质生产的活动。在政治上,城市统治着乡村,城乡之间在政治上存在隶属关系。城市是朝廷、各级官吏、贵族的聚居地,乡村则是广大农民的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城乡居民之间的对立,而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城乡分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国家组织与领土内居民的对立,一切都渲染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村社向城堡、都城的统治者纳贡,以及城堡、都城的统治者组织村社兴修水利等经济活动,也与政治统治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在空间上,城乡之间的分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城市在经济上是乡村的附庸,只是作为政治、军事的据点而存在。城乡间除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之外,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出现重大分化,城乡关系整体上表现为混沌的统一。[5](www.xing528.com)

2.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1735年,纺纱机作为工具机在英国首创,宣告了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开起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引起了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这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工业生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起来。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聚焦效应,城市和城镇在这种聚焦的利益驱动下迅速发展起来。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十分形象地描述:“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就愈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6]在工业化前期,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贡献,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农业除了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之外,还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资金支持。在工业化中后期,城乡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新的观念,从而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其次,城市工业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和积累,逐渐成熟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可以通过资金、技术的支持,通过政策、体制的倾斜反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这在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是一个共同的趋势。[7]

3.后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也呈现出与工业时代越来越大的差异。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城市成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商业、贸易、金融、证券、房地产和咨询等行业的蓬勃兴起,使工业在城市中处于次要地位,城市从工业生产中心转变为第三产业中心。尤其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带来了一次新城市化革命。城市化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高,表现为全世界以及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地区的覆盖面积更加扩大。在这一时期城乡关系典型地表现为城乡一体化,城市和乡村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在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在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劳动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差别大为缩小,尤其是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现代化,形成一批新兴的城镇,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日益趋向城市化。大量农民有条件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大城市承载能力的日趋饱和,产业和劳动力又不断从大城市向乡村转移扩散。这两种趋势的汇合,使城市和乡村向一体化方向迈进。[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