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研究

宁波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金融业参与支持“三农”发展,必须在深度把握“三农”发展当前特征,详细分析“三农”发展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定位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重点解决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推进宁波“三农”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总体而言,宁波市农业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79.8%,连续三年居全省各市第一位。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全力推进

宁波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研究

宁波金融业参与支持“三农”发展,必须在深度把握“三农”发展当前特征,详细分析“三农”发展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定位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重点解决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推进宁波“三农”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宁波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沿海城市之一,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进入前十位。2006年宁波市人均GDP接近6600美元(汇率按现价计算),经济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发展的新阶段,城乡一体化格局越来越明显。其中,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农业份额降低到5%以下,人均耕地只有0.54亩,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重降到25%以下,城镇化水平接近60%。总体而言,宁波市农业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79.8%,连续三年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一)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非农收入已占绝对比重

2006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近4年来农民转移就业23.8万人,其中2006年转移就业6.73万人。由于大量农民转移就业,使得宁波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约占85%,农民收入结构也由单一的农业收入向股金、租金、薪金等多元化发展。

(二)农业向深度发展,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从传统的种植业海洋捕捞业等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粮经比例由1998年的64 : 36调整为2006年的30 : 70,初步形成了创汇蔬菜、林特花卉、名优水产、草食畜禽四大产业和九大优势农产品。新型农业经济形态不断出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2006年营业收入达到2.6亿元,成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198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4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6家。农产品的外向度水平不断提高,出口依存度高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2006年,农产品出口迈上新台阶,出口额达到6.59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三)城乡一体化特征显著,农村正在成为城市群落的有机部分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质上已经成为市域主要经济成分,“三农”非农化趋势十分显著,农村区域的功能,除了传统的提供农产品功能之外,更加突出发挥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城市和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交通连接快速方便,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从而使得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和撤村建居的推进,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数量也大幅减少,农村正在以集中居住的形式逐步合并为整个城市群落的有机部分。

(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中小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宁波的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就是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据统计,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成为宁波经济成分中最活跃、最富有效率的中坚力量。宁波的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体,其发展已经远远不是“小三农”范畴,在国际化、现代化等方面与整个市域经济几乎没有区别,2006年宁波市第一产业比重仅占4.9%就足以说明这点。

(一)金融支农体系比较完善,农信社是主力军

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等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在涉农方面参与程度不尽相同,农行发挥了县域主渠道作用。工、中、建三行及股份制银行基本上以县域中的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很少涉及农贷这一块,农行贷款投向以县域中的中小企业为主,涉农贷款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向型农业企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村城镇化等方面进行支持。在所有支农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目前在全市已有服务网点1120家,信用网络遍布农村各个角落,存贷业务位居全市各金融机构前茅。“三农”贷款80%以上是农信社发放的,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它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务实创新,开发适合需要的金融支农产品

面对“三农”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全市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如奉化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辐射面大的优势,明确“扎根农村、支持城镇、开拓城郊、参与城区”的战略思想,以市区、江口街道、西坞街道和溪口镇等区域为中心,将一些信誉好、有特长和有经营潜力的优良企业客户仓储作为重点信贷扶持对象,在省内首创小企业联户担保贷款。目前,奉化市已有16家企业加盟联户担保,授信总额达11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8200万元。再如,慈溪市农村合作银行针对当地纯农业开始向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农庄农场化发展的趋势,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优点相结合,推出“小企业信用证贷款”,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农业园区企业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模式,为该类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经过半年运作,将原本贷款最高额度从80万元扩大到200万元,充分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三)营造安全的金融生态,强化风险控制

多年来,阻碍金融机构扩展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风险控制问题,因此营造金融安全成为政府支持金融支农的重要措施。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全力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如今,全市信用村镇已达363个,已成立县级农业信用担保机构6家,累计为企业、农户担保贷款额2.62亿元。如慈溪市胜山镇作为宁波首个农户信用镇,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就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不断为农村合作银行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经营环境。如邀请农村合作银行参加全镇规范和重点项目研讨会,听取农村合作银行的意见和建议;镇领导积极参加如合作银行改革会议、村级评议小组组长会议等农村合作银行组织的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银行的工作。胜山镇政府还与慈溪农村合作银行胜山支行共同探索,提出了“公司+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由胜山支行提供生产资金,带动了一批农业种植、养殖户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卖菜难问题,推动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步伐。如“大丰蔬菜”在胜山支行累计发放6000余万元贷款支持下,引进先进设备,发展配套产业,已成为宁波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www.xing528.com)

(一)抵押、担保难制约三农信贷投放

贷款发放抵押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中小企业的厂房设施其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而且一些企业的厂房设施权证不齐,难以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物,使贷款的发放受到一定的制约。担保贷款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联社按照资本核算、风险管理的考核要求,也将影响贷款投量的增加。按规定发放担保贷款为100%的风险资金,而风险资金的增大必须有相应的资本金相匹配。但农信社的资本金来源渠道狭隘,又一时难以增加到位,这势必影响贷款的增量。

(二)房屋抵押发放的贷款难以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住房抵押贷款终结处置时的司法解释规定,必须以保障借款人的居住为前提。受此影响,信贷人员在发放房屋抵押贷款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保障,故提出要以两套房屋作为抵押贷款的条件才能发放贷款。这在客观上给一些本可以以一套住房抵押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障碍。就全市农信社系统来看,2006年1-8月份房屋抵押贷款与上年同期相比约减少4亿元的贷款投放。

(三)缺乏有效的对风险贷款的处置手段

缺乏有效的对风险贷款的处置手段,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贷款化解难,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产生一定的制约。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宁波农村中小企业在农信系统的呆账核销已达14.75亿元以上,人行票据置换7.33亿元,到2005年8月底账面不良贷款尚有21.13亿元,在信贷规模扩张的前提下,不良率仍为5.97%。如果把握不好,只注重投放而忽视其信贷风险的一面,就会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损失,也势必影响农信社的发展壮大。

宁波“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昭示了宁波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今后“三农”非农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宁波金融机构应该深刻理解这种背景下面向“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实质要求,重点把握宁波“三农”与其他一般地区相比的主要区别和特征,推出相应的金融支农措施。

(一)以更宽广的眼光看待金融支农

金融支农,我们的思路要更新,视野要更宽广,方式方法要更创新。首先,要明确宁波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尽管目前宁波城乡一体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但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等等都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引申的金融需求也是很丰富的,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需要宁波金融机构去研究把握,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可以有所为的。第三,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小三农”范畴已然越来越小,但其随着变化而来的金融需求却更广泛和有效。要把握宁波港口特点,重点支持以港口为依托的出口创汇农业等;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二)金融机构要合理定位来开展差异化竞争

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较高,优势在于信贷资金规模和服务水平,主要服务于普通的经济主体,因而可以将业务集中在民营企业的贷款,其中对于像农行这样的商业金融机构,应从业务特点、发展规模及比较优势出发,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定位“高中端”,即主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城镇化项目以及县域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服务。农村合作金融要发挥其地缘、人缘等优势,主要着眼于无法享受商业金融服务的低收入者,即经济活动的弱势群体。商业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两类机构在客户对象上互为补充,在业务上开展充分的合作。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三农”健康稳步发展。

(三)加大对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扶助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扶助力度,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列入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职责。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以政府地方立法允许变通集体所有制土地权证的合法抵押问题,以方便企业办理贷款抵押。二是大力提倡和支持创设分层次多形式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虽然全市已有25家担保公司,但这还远远不够,应多层次、多形式地提倡与发展全方位的担保公司:以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大小不同的一定数量的融资担保公司;促进以企业行业协会合资的担保公司发展;提倡与鼓励民间出资成立担保公司。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与产业扶助资金,列入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公共服务支出与扶助产业发展的需要。

(钟海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