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业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研究

金融业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业支持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摘要:贫困山区广大农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笔者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安康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从金融支农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金融业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研究

金融业支持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

摘 要:贫困山区广大农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笔者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安康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从金融支农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康的区域现状

安康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连片贫困山区之一,虽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全市9县1区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这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区域特征多样,形成作物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区域分布,因此,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安康,虽达到农民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但水利灌溉十分有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劳动力素质差,科技文化水平低,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盲、半文盲占全市总人口的25%以上,痴、呆、傻等低智人口达20多万人,每万名农村人口中仅有2.5名农技人员,农民的科普知识信息技术奇缺。山区穷,穷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种地,还是传统的人力牛耕;养殖,还是过去的粗粮草料;农产品销售渠道不通畅。全国类似安康这样的贫困山区不在少数,因此,做好安康的金融支持工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借鉴意义。

二、安康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48元;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24元,比上年增加76元,增长5.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17元,比上年增加93元,增长7.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5元,比上年增加88元,增长6.9%。在农民总收入中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61%,林业经济占粮食收入的30%,畜牧中药材等其他收入占39%。由此可以看出全市农民收入成分主要由粮食、林产品、畜牧业、中药材和其他零星收入组成。

安康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陕西省、全国平均水平之比较表

单位:元

从表中不难看出,安康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十分缓慢,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1.安康处于贫困农业区域带。全市1区9县中8个县(区)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县是省级贫困县。这里的贫困由来已久,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

2.安康是吃饭农业型经济。“吃饭农业”的现实要求,决定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粮食生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保证农民有饭吃,不饿死人就是最大的政绩。

3.安康是传统农业型经济。计划经济时期自给自足的思想和做法至今仍很有市场。以种植业为主的粮油作物附加值不高,还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小。

当然,金融机构放贷难、广大农民贷款难、实有资金困难这“三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贫困山区金融业支持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农村金融体制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而且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负担重,支农作用受到制约。随着其他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阵地,仅靠一家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支持“三农”的重任。因此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竞争、共同支持“三农”的局面。农村信用社要按照改革试点的要求,区分情况采用相应的改制方案,县级机构要明确其合作制性质,进一步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做好小规模农业贷款的零售业务,有效满足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资金需求。农业发展银行在山区非粮食主产区要承担部分支农政策业务,如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大的项目贷款、农业园区建设贷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山川秀美工程贷款等,体现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意图。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的传统优势,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的同时,要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济实体给予重点支持,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对于县域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要求其必须把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2.农业弱质产业没有合理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因此,要把积极探索分散、减少支农贷款风险和损失的工作机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尽快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仿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主要面向农户服务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切实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三是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针对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既拓展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四是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基金设立主要由政府部门出资,用于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

3.信贷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金融机构要选准支农切入点,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信贷结构调整同频共振。一是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力量,发挥特色优势,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取得规模效益。二是选择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加大对以农副产品储存和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的生产支持,促使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市场带企业、企业拓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有效传动。三是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的扶持,推进小城镇建设,就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尽可能地提高非农收入水平。四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单位面积产值,抵消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满足山区农村市场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业务创新,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同时要大力开办农民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业务,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四、安康市农村经济的出路选择

根据安康农业经济现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的战略,把发展“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确定为兴安富民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围绕建设“绿色安康”,大力发展“药、水、游”主导产业,在正确对待三农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基本方针和思路:

1.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在努力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同时,稳步推进林、茶、桑、果基地建设。250万农民的口粮问题事关重大,没有粮食的自给与安全,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实践反复证明,在安康这样贫困的山区,那种忽视粮食生产,设想靠多种经营发展去换粮或靠吃调进粮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当然单纯搞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忽视发展多种经营,尤其是林业生产,也是不可取的。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特和多种经营。既要让农民吃饱肚子,又要让农民有现金收入可拿,吃饭用钱二者兼顾。

2.树立大农业、大综合、大循环观点,念好“药、水、游”三字经,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安康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沟多,宜林宜牧,要综合利用这些优势,在山区资源开发上做农民增收的大文章,对市场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大力发展蚕、茶、林、果名优特产和名贵药材、畜牧产业,实现富民稳农帮农增收的战略选择。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子。按照浅山区、丘陵区、中山地区、高寒山区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确定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行一县一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突出自身特点,在特、新、精上做增收的“加法”,力避雷同和盲目追风,切忌过度发展,以免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坚持治穷治愚思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减少或降低新生文盲率。大力推行科教结合,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展“送科技、送资金、送信息”活动,全面推进农业、林业、牧业、药业健康发展。

5.整合山水旅游资源,搞好农家乐接待、烹饪、卫生、劳动娱乐等项目的组织培训开发工作,全方位提升农家乐水准和档次,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五、金融业支持安康农民增收的建议

实现农民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安康金融支持“三农”必须走农业、林业、旅游业、水电业、劳务输出、中药产业几大板块相结合的路子,发掘和培育出新的信贷增长点。

1.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支持粮食、油料、蔬菜的信贷投入。据统计,截至5月底,安康市各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安康经济发展的贷款突破了100亿元大关,其中投放的农业贷款累计余额为24.9亿元,人民银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05亿,比去年同期多投放1.28亿元。1999年至2003年,安康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增加农业贷款11940万元、27988万元、47625万元、37419万元,投放到“三农”主导产业上。这么多的资金投放在弱质农业产业上还是显得覆盖面有限,一些农村贫困户仍然得不到信贷扶持。一大批种养殖大户虽然获得了农信社8000元以下不等的贷款支持,但资金短缺仍然普遍,因此建议国家对农信社予以利息收益方面的补贴,人民银行也可动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降低“三农”贷款利率,以切实减轻农民的信贷负担,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全市各金融机构一定要按照一号文件明确强调的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两个有利于”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和信贷布局结构。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在粮油生产上,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基地乡。突出抓好月河川道汉滨、汉阴石泉优质水稻油菜产业带,及紫阳、镇坪、岚皋、平利优质洋芋和玉米的开发利用;加大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推动产业化经营。安康虽然不是粮食主产区,但建议省上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政治高度考虑,对安康种粮农户和企业,也实行国家直补政策,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全市上下各部门借“一号文件”的强劲东风,大抓粮食生产。已落实播种面积510万亩,比去年增加种粮面积138万亩。预计全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67万亩,超出计划57万亩,实现了近5年来种粮面积首次恢复性增长。

2.在林业的信贷投放上,各金融机构要对优质高效项目予以重点帮扶。近几年,安康市林业建设资金的重头戏是国债支持了近1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有31万农户领取粮食补助5.99亿公斤,现金补助8775万元,种苗补助费1.44亿元,林业对农业收入的贡献率超过26%;全市已建标准化桑园70万亩,年发蚕种41万张左右,年产茧1320万公斤以上,产值1.6亿元,为财政增收1200万元,24万户蚕农人均现金收入增长60元;全市已发展茶园24万亩,年产茶300万公斤,其中机制名优茶已突破150万公斤。林业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建成省级森林公园9处。绿色食品开发初见成效,秦巴硒菇、山野菜香菇木耳、板栗等都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对这方面的资金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因为投资风险与效益生成是共生共荣的统一体。

3.进一步加大对中药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秦巴中药基地建设上规模,见成效。据统计,全市农行和信用社近两年来投放在中药产业的资金达3.5亿元,其中黄姜产业占用资金2.5亿元。对板蓝根金银花厚朴天麻等名贵中药材生产要倾力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科学管理、以需定产、提高效益”。信贷支持工作的重点是建中药材基地,兴办“绿色企业”实体,发展产业化经营,使之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业、林业、畜牧业都要走产业化道路,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4.大力支持水电建设。安康水能资源丰实,已建成石泉、安康两座中型水电站,投资14亿多的石泉喜河水电站进展顺利,今年5月份旬阳县农业银行又为蜀河水电站前期融资3000万元,随着建设进度的加快,今后的投融资将达到18亿元。安康汉江水电的梯级开发必将促进安康经济的发展,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抢占市场份额,金融部门认为,支持了安康的水电事业建设,就是支持了安康的经济发展,也就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投工修电站,电站建成后搞水产养殖、搞水上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能给周边农民带来实惠。在安康水电开发上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益,提高规模资金的利用率。

5.进一步加大对安康生态旅游的融资,培植绿色安康的后续新生黄金客户。随着西康线的建成通车,安康独特的山水资源吸引了无数的外地客人。现阶段,要强调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建好已有的9个省级森林公园,增强林业旅游业的生态功能。全市金融系统围绕森林资源、水资源开发加大投入,有投入就会有产出,金融部门也将从中获得效益。要进一步拓宽开发安康旅游资源的资金来源,人行再贷款、国有商业银行融资、农信社支持,尤其还要注重民间资本的利用。如安康千家坪森林公园建设,就是民营企业长兴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现已形成规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本,增强资金支持安康经济发展的实力。

6.积极为劳务经济“供氧输血”,为农民增收鼓实劲。今年一季度安康市各级农信社已为40多万名劳务工借贷4900多万元,使他们顺利踏上去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挣钱的路。劳务输出在安康潜力巨大,效益可观,现已输出40.35万人,占全市100万左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40%左右,下一步对劳务输出要继续关注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注入更多的资金支援,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现金收入。

(《安康经济》2004年第4期采用、西安分行2004年调研报告采用、《西安金融》2005年第2期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