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的分析介绍

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系统。[4]可以说,“社区建设”是中国政府在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尝试的一条中国式的社区发展实施路径。但社区建设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最初设定的发展目标。[8]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发展的问题被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的分析介绍

“社区”作为社会学概念,早在1933年就被介绍到中国。但直到1986年,民政部开始强调社区服务,才第一次把“社区”的概念引入管理实践中。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概念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口号,并在2000年通过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开始在全国推广。社区在中国有着与西方学术界不太相同的定义,它是“以城市的行政管理或政权建设的基层单位来划分或存在的”,中央政府在全国城市推动社区建设工作,通过投入公共资源来强化“属地管理”,使社区这个概念为中国公众所认识。[4]可以说,“社区建设”是中国政府在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尝试的一条中国式的社区发展实施路径。[5]

2000年以来,毋庸置疑,社区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社区建设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最初设定的发展目标。例如,中国开展社区服务以及后来的社区建设的初衷,是希望动员社会力量,为社会经济转型期中不断增长的居民需要提供社会服务;民政部也希望通过社区来重组城市社会,以适应市场经济,并通过社区的建立和发展来推动中国的基层民主。[6]在现实中,随着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5号),标志着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至此,社区建设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以服务于政权建设为主要目标,并已经成为国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社区服务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一种遍在式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最早的参与分享的原则,即“社区服务要求的是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实现社会互动互助,进而分享共同参与的社会成果”[7]的初衷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正式提出与国际上的社区发展理念接轨的“社区建设”,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已经在政府推动下全面展开,但至今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次上,而这种政府基层管理的方式显然与“社区发展”的内涵不完全吻合。[8]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发展的问题被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因为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仅有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所导致的传统社区面临的衰退、难以为继等问题,同时还有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地区原有的农村社区如何与城市充分融合,也就是实现真正城市化的问题。结果是,宏观层面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技术援助式社区发展政策发生了变化,而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多样而有活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将社区定义为由小区、家庭及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公共和商业服务公司等构成的社会共同体。这是与新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变化相契合的。[9](www.xing528.com)

根据我国现行的宪法规定,区是城市基层政权机构,街道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经政府授权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一般指的是规模调整后的居委会所涵盖的区域。从共性来看,中外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基本相通,大致都将社区视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群体里,人们利益相连、感情相依、守望相助、危困相扶,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间、文化特质和权利义务。[10]

社区涉及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及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模块的资源整合、平台对接等方方面面,如图3-1所示。[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