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意识的分析介绍

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意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80%。保护国内经济、缺乏竞争、没有使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强调短期效益等因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质量问题。究其根本,是缺乏质量意识。发展中国家对质量的常见误解如下所述。

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意识的分析介绍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80%。由于工业不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对消费品的需求通常大于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消费者购买与否往往取决于价格,而不是产品质量。

为了加速工业化步伐,发展中国家通常建有大量国有工业企业,且为了保护民族企业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大多数政府采取了诸如进口限制、高额关税等保护措施。缺乏国际竞争的结果是故步自封和生产效率低下,阻碍了国内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国产货的质量形象差,加之跨国集团强大的广告攻势,促使人们盲目信任进口货的质量。某些跨国公司基于这种消费态度,利用发展中国家缺少足够的检测手段和明确的采购规范,向发展中国家倾销质量低劣的材料和产品。当这些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投入生产时,必将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低水平的资金周转、高质量材料供应的不稳定、有缺陷材料退货时的困难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

保护国内经济、缺乏竞争、没有使用现代质量管理工具、强调短期效益等因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质量问题。究其根本,是缺乏质量意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不了解质量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对利润的贡献,并且对质量有太多的误解。发展中国家对质量的常见误解如下所述。

1. 质量越高,成本也越高

这是人们所持有的和质量有关的最普遍的观点。可事实是,高质量并不总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要准确理解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就必须了解现代化大生产中产品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基于市场的需要,质量首先是以设计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然后通过适当的制造过程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因此,一方面,研究开发部门投入更多的资源提高设计的质量,可带来产品质量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改进制造过程可以使产品质量提高、次品和废品减少,从而使整个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日本和西方国家大批量的工业品生产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十年来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确实也在不断降低。

高质量不代表高成本,但是,低质量一定会造成高成本。生产成本的结构随着产品的属性和加工程度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典型的情况是材料占总成本的45%左右,固定成本约占25%,加工附加值约占30%。假设税前利润为10%,无材料可以重复利用,那么一个废品造成的损失等于7个合格品的利润。这意味着公司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质量管理来控制成本。

通常低质量的费用与废品处理、返工和检验等方面花费的额外精力有关,这些费用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将下述这些费用纳入成本,也没有考虑到低劣的质量管理还可能导致其它费用。例如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设计不良和低效率的制造过程而导致材料的浪费。

(2)由于选错了供应商和对采购物资无效的质量控制而导致高库存。

(3)在运输和储运过程中由于不良的包装、贮存和搬运而导致的损坏和变质。

(4)由于不恰当的加工、不良的工作计划和错误的预防性维修而导致设备和工作不协调。

(5)把时间和金钱不合理地花费在与供应商和用户一起找质量问题等行政事务上,从而影响了其它质量管理职责的履行。

(6)因推迟交货和不满足要求而受到罚款。(www.xing528.com)

在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没有将上述费用进行记录并纳入成本分析。有些管理者几乎不知道这些是应该纳入成本的费用,因此不会考虑到控制它们的方法。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低质量带来的可避免损失通常占15%~25%;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可能超过30%。

随着日益增长的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在所难免。所以,从长远来看,不改变对质量的态度,企业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只有通过改进质量管理使产品成本得到显著降低,才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优势。

2. 强调质量会降低生产率

在生产管理者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质量是以牺牲数量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是从早期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仅仅是对成品进行抽样检验的时期遗留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检验要求越严格,拒收的比例就越大,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就越严重。而现代质量控制的方法不断趋于完善,质量控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预防性控制,以确保一开始就不会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因此,提高质量和保持数量的努力是互补的,提高质量的努力通常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例如,最重要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活动之一是投入生产前的设计评审,以确定设计是否满足明确的或者预测的用户要求。同时,还能确定以现有的设备和机器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如果必要的话,可以改变设计方案,用最经济的工序进行生产。由此可见,与质量有关的一切活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提高生产率。

3. 严格的检验可以保证质量

检验是第一种正式的质量控制手段,大多数的制造商现在仍然相信通过严格的检验可以提高质量。应当明确,检验的结果只能判别好与坏,或是否满足工艺要求以及相关质量要求,它本身不能改进制造出来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现场发现的60%~70%缺陷可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设计、工艺流程和采购等环节的错误,而多数检验活动都是针对现场的。

依赖检验技术找出不合格品的另一个不利后果是,可能永远不能确定一个生产过程能否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可能无法兑现交付承诺,对公司的信誉和长期的业务前景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严格的检验只是保证质量的手段之一。质量保证不是仅由检验部门进行的孤立活动。为了使之有效,质量保证必须包括负责营销、设计、工程、采购、生产、包装、发货和运输在内的所有部门的活动。而且,质量保证还要覆盖用户,以便了解用户的要求和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准确反馈。

4. 忽略了员工技能培训对质量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经常把产品质量差归因于工人缺乏质量意识和企业缺乏质量文化。事实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管理者是否对员工进行了适当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拥有正确的质量意识和思想,有能力执行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的操作规范,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例如建造新工厂和安装新设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改变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员工的质量态度则要困难得多。所以,尽管有些公司拥有按照国际规范进行生产的设备,但是由于工人的操作水平较低,大量的产品不符合规范要求,公司不得不再依靠精心安排的检验程序把不合格品和合格品分开,其中不合格品只能亏本销售。这种操作方法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因为按照这种体系运行的企业最后只能退出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另外,一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质量管理状况调研表明,大多数的现场管理者不能提供工艺和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全面培训,不能提供标准操作规范、验证或评定员工操作能力的方法、结果不理想时调整设备或工艺的方法等作业指导文件。因此,对产品的质量问题,企业首先应该检查管理体系及其运行中的不足,而不是将员工作为替罪羊。

虽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质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质量供给水平、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距离质量强国的要求还差得较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那些质量强国相比,我们在技术、标准、品牌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和消费目的已经从单纯满足需求提升到追求高质量阶段。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从低成本驱动的粗放型、数量型的 “旧常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质量型发展的 “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将 “质量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