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绩效评价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绩效评价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处理有统一规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已趋于完善,政府的监管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这里假定所有上市公司财务处理的规则是一致的,不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是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这里假定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可信的。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绩效评价

(一)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的前提条件

一是财务处理规则的一致性。由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处理有统一规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已趋于完善,政府的监管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这里假定所有上市公司财务处理的规则是一致的,不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二是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是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这里假定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可信的。

2.研究假设中财务指标的选取

在选取财务指标时,要明确单个财务指标只能揭示公司财务状况的某一方面,无法整体地反映出实际财务状况,所以要有原则的选择财务指标体系。借鉴国家财政部颁发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修订)。根据以下原则初步选择财务指标体系。(1)指标尽量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各个方面,做到全面完整。(2)指标数量不宜过多,避免不必要的取舍和重复。原则上不采用那些能够从已选的指标推导出来的指标。(3)指标尽量使用相对指标,而不用绝对指标。因为不同上市公司的绝对指标之间没有可比性。(4)指标尽量表现出资产重组的绩效,即指标的一致性要好。根据上述原则,选出10项财务指标。

(1)每股收益,是指本年盈余与普通股流通股数的比值。因为我国没有设优先股,因此每股收益等于净利除以发行在外的股份总数。该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是一项常见的指标。其缺点是受到股本变动的影响,而且没有横向比较意义。

(2)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是反映股东资产报酬率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会计报表中不宜被操作,因此是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要求指标。

(3)净利润增长率,是本期净利润与上期净利润之差与上期利润之比。主要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整体提高程度,其中即包括了收入的增加也包括了成本的节约。

(4)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只有当公司主营业务突出,并且主营业务产业选择好,盈利能力强,同时有效控制主营业务经营成本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5)主营收入增长率,是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引入该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资产重组过程中上市公司是否达到了突出主营业务的目的。

(6)总资产收益率,使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与节约资金使用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7)存货周转率,是平均存货除以销售成本所得到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水平,一般来说,存货周转速度较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越强,因此它也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8)应收帐款周转率,是年度内应收帐款为现金的平均次数,计算公式是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一般来说,应收帐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应收帐款的收回速度越快,企业的资金周转绝好,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的缺点是受企业经营方式,销售和结算方式以及季节的影响。

(9)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大越好。但过高的股东权益比率是一个低风险和低报酬的财物结构。

(10)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比率主要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生产企业的最低合理流动比率为2。该指标的一个缺点是受行业影响比较大。

将上述指标根据所反映的财务特点分为四大类:1.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2.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3.反映企业偿还能力的指标:股东权益率、流动比率;4.能够反映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二)实证假设

针对重组是否能产生绩效,国外的重组动机理论指出了重组绩效的多种来源,理论上认为重组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看,大量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说明资产重组有其存在的基础。如果资产重组决策纯粹是从公司决策者利益角度做出,而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股东就会“用脚投票”给决策者施加压力,况且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不允许大量资产重组事件出现(资产重组行为要占用资源和管理者精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资产重组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

假设二:资产重组中,在改变了第一大股东的情形下,会对重组后的绩效水平产生正效应,从而将整体绩效水平上拉。

假设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性重组对绩效水平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从而将整体绩效水平下拉。

假设四:在改善企业绩效水平方面,收购兼并和股权转让类重组将会产生比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重组更大的正效应。

一般而言,当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发生变化时,会对公司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及战略规划等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绩效。因此,本文将在实证假设中研究当资产重组行为导致这一因素发生改变时,是否会收到比其他的资产重组更好的效果。本文对342家上市公司按第一大股东是否发生变化进行分类(具体情况见表3-5);是否是发生关联性重组,对重组样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6;按重组方式对重组样本进行分类(结果见表3-7)。

表3-5 第一大股东是否发生变化统计表

表3-6 是否发生关联性重组

表3-7 重组方式分类

(三)实证样本的绩效分析

1.对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表3-8 2003-2006年重组企业盈利指标的平均数

从表3-8中可以看出,2003—2006年重组企业各项盈利指标的变化,说明盈利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和持续增强。为了鉴别是否具有显著差别,本文将分指标按年份依次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零假设HO:两配对样本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a=0.05,而后将样本数据用SPSS进行处理。

表3-9 净资产收益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9的结果可知,相伴概率分别是0.0000,0.014和0.000,比显著性水平0.05要小,表明重组行为使得净资产收益率在重组后两年内均有明显提升,但第三年开始回落。(www.xing528.com)

表3-10 资产报酬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10的相伴概率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净资产收益率类似。

表3-11 扣除非经产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11的相伴概率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在各年份的均值有显著差别。

表3-12 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12的相伴概率可以看出,核心业务总资产收益率在各年的均值有显著差别。短期内盈利能力会有明显提升,但不能长期维持,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有可能是短期的和表面的。

2.对股本扩张能力的实证分析

重组企业样本4年股本扩张能力指标的平均数见表3-13。

表3-13 企业股本扩张能力指标的平均数

表3-14的每股净资产是先上升后下降,而每股资本公积下降趋势明显。

表3-14 每股净资产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表3-15 每股资本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表3-14和3-15中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资本各年的均值均无明显差异。

3.对成长能力的实证分析

重组企业样本4年股本成长能力指标的平均数见表3-16。

表3-16 企业成长能力指标的平均数

检验结果如下:

表3-17 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17的相伴概率看出,样本均值无明显差异。

表3-18 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各年样本配对检验(α=0.05)

从表3-18的结果可以得出,资产重组行为并未提升企业的成长性,说明了我国有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属于眼前利益的投机重组。

4.重组方式对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

对样本按重组方式进行划分后,综合得分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3-19。

表3-19 绩效综合得分统计表(按重组方式)

设:H0:=μ12345,H1:=μ1,μ2,μ3,μ4,μ5 不相等。

收购兼并类重组的效果最差,综合得分为-22.39。比样本总体绩效平均水平低出很多,可见,我国上司公司进行的并购活动不是由企业自身内在要求所驱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