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原则:尊重、关爱与高效管理

人本原则:尊重、关爱与高效管理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本原理的核心是:一切管理都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对企业中的人应当关爱、尊重,而不是仅仅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故人本原理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人多好办事”是造成非稳定能级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管理应该是“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故障因素”。目前存在的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论资排辈”等,都是违背能级原则、影响管理效能的。

人本原则:尊重、关爱与高效管理

人本原理的核心是:一切管理都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对企业中的人应当关爱、尊重,而不是仅仅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中心”,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故人本原理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级原则

能是物理学上的概念,表示做功的量。在现代管理中的机构、法人同样都有一个能量的问题。既有能量,就有大小。能量大,做功的本领就较大;能量小,做功的本领就较小。能量既有大小,就可以分级。所谓分级,就是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管理的能级原则。

人的级别要同人的能力相适应,这样人的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逐步提高。

管理的能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正是能级构成了管理的“场”和“势”,使管理有规律地运动,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益。现代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能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

那么,怎样实现能级原则呢?

(1)能级管理。现代管理中的“级”不是随便分设的,各个级也不是可以随便组合的。稳定的管理结构应当是正三角形,或正宝塔形。管理的结构形态应该体现能级原则,没有能级,就没有管理运动的“势”,那就极易导致管理的失败。“人多好办事”是造成非稳定能级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管理应该是“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故障因素”。所以,管理应贯彻能级原则。

(2)不同能级应该表现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是能量的一种外在体现,只有与能级相对应,才符合相对封闭原则。有效的管理不是拉平或消灭这种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上的差别,而是必须对应合理的能级给予相当的待遇。只要有管理,就应有能级。优化的管理就是建立合理的能级。真正的平等不是消灭管理能级,而是“人无贵贱之分”,每个人达到相应的能级的权利与机会均等,不能有垄断,不能有特权,更不能世袭。

(3)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人有各种不同的才能,各种管理岗位有不同的能级。现代科学管理必须使有相应才能的人处在相应能级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这样的管理体制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才能持续而高效地运转。

人有各种不同的才能,现代管理必须知人善任。根据相对封闭原则,各类管理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才能呢?指挥人才——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具有出众的组织才能,善于识人用人,善于判断决断,有久不衰竭的事业进取心;反馈人才——思想活跃敏锐,知识兴趣广泛,吸收新鲜事物快,综合分析能力强,敢于直言,必须具有追求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没有权力欲望;监督人才——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执行人员——忠实坚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善于领会上级意图等。现代科学管理必须善于区别不同才能和素质的人,不要用错。只有混乱的人才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各类管理能级的对应?绝对的对应是不可能的,靠主观愿望或刻板的计划也是无法实现的,应当允许人们在各个能级中不断地自由运动。通过各个能级的实践锻炼,检验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之各得其位。何况,岗位能级是随着客观情况而不断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任务不同,岗位能级也就有所差异。人的才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会不断提高,年老体弱智衰,能量自然下降。必须动态地实行能级对应,才能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今天你的能量高,你应登上高的能级;经过一段时间,你的能量下降了,或有更高能量的人才涌现,你就应当转移到与你相应的能级中。目前存在的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论资排辈”等,都是违背能级原则、影响管理效能的。

总之,现代管理的岗位能级必须合理有序,人才运动则必须无序,这样才有合理的管理。

(二)动力原则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正确地运用动力,使管理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则。这里讲的动力具有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管理的能源,而且是一种制约的因素,没有它管理就不能有序运动。一般来说,在管理中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动力。

(1)物质动力。物质动力就是以适量的物质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物质动力不只是物质鼓励,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www.xing528.com)

当然,物质动力不是万能的,使用不当,就会产生副作用。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除了用合理的管理法规加以封闭,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物质问题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两种动力的作用。

(2)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用精神的力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精神动力主要是指共产主义理想、国家主人翁的荣誉、同志的友谊、组织的关怀等。

精神动力是客观存在的。管理是人的活动,人有精神,必有精神动力。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威力。

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经济人”,都要在群体生活中得到感情的满足。同志的友谊,组织的关怀也会激发一个人的热情和干劲。有人曾在某厂搞了一个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当你遇到问题、困难不能解决时,是找领导、组织,还是找爱人、朋友?调查结果,有70%的人说找爱人、朋友。为什么不找领导呢?恐怕是因为该厂的领导对员工的关心不够吧。高效的管理要求组织内要创造一种有原则的、和谐的,相互了解、信赖和支持的气氛,同时要使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并被人关心。要使人们知道,他的努力正在受到社会的承认。当他做出成绩时,要使他感到对社会有贡献;提出建议时,要使他感到建议已受到重视;在他有困难时,会得到帮助和支持;在他犯错误时,会受到公平对待等。这就会产生向心力,使人产生归属感,产生自觉维护荣誉的力量,形成集体意识和巨大的群体力量,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懂得人的思想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信息动力。所谓信息动力,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产生的动力。比如,参加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学到了新的知识,产生了行动,改进了工作。这一动力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从管理角度看,信息作为一种动力,有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在现代社会化生产的情况下,没有信息的传导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个人也是如此。科学技术工作者常常从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动力方向和力量的源泉。

信息动力应包括更广泛的概念。作风、传统也是一种传递的信息,党有党风,厂有厂风,这都是无形的力量。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可能是一种信息动力。对于科技工作者,这点更不可忽视。当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如醉如痴地从事研究活动时,根本没有时间想到什么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所以,管理者可充分发挥信息动力的作用,激发科技人员巨大的创造潜力。同样,应当重视和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给科技人员创造更多参加学术活动的条件,不要认为科技人员参加讨论会就是游山玩水。实际上,讨论会的形式用科学的术语叫“弹性碰撞”,信息交流也是思想碰撞,一碰就会迸发思想火花,产生新的东西。这是无形的,却是非常有用的。还应当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广泛涉猎知识,不能把科技人员看点“闲书”当作不务正业,要尊重他们的个人爱好。当然,有效的管理者既应该且可能使两者获得某种统一,把狭隘的个人的爱好纳入广泛的社会责任中,从而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益。

在运用信息动力时,要注意信息量的适度。事实上,信息量不一定越大越好,适当的信息量可以成为促进个人与机构发展的动力。信息量过多,也可能导致行动无所适从。科学管理不一定要获得一切信息,而需要的是足够的适当的信息量,有时最大的失策往往来自信息的混乱和信息量过大造成的失真。

以上三种动力都有正确运用的问题。动力得不到正确的运用,不仅会使其效能降低,甚至会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

(三)行为原则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则。在我们国家,科学管理应该遵循行为准则,其根本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巩固和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要尽力解决自己下属人员正当、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客观需要。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客观要求,对于那些正当的、合理而又能解决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管理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尽力解决。这是调动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根本前提。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下四种应该是人们正当、合理、普遍性的客观需要:①真实的、不是名不副实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②国家主人翁荣誉感的受尊重;③同志式的友谊和组织温暖;④积极进取行为的被鼓励。

(2)务必使每个人都有确定的、可以考核的具体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适当的责任制是做好现代科学管理的关键。任何产业、企业、事业都必须实行适合自己情况的责任制。任何责任制最后都必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这是行为原则的一个根本要求。

(3)一定要对每个人所负的责任履行得如何进行认真检查。也就是说,必须对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结果进行严肃认真、毫不含糊地考核和鉴定,根据规定给予应得的奖惩。这是科学管理中运用行为管理原则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上面所说的“需要”“责任”等就会落空。一个人工作的好坏,只能以最后的实际效果来判定。良好的动机固然重要,但必须同良好的效果统一起来。工作上任劳任怨是好的精神,整天忙忙碌碌却不一定能办成多少事。一个好的管理者,在“管好”人这个核心问题上不能时时刻刻盯住下属,更重要的是检查他们最后的“工作如何”。这是一种重要的行为管理方法。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