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山东省推广的棉花品种同质化严重,品质结构单一(表2)。表2“十二五”山东省棉花推广品种与纤维指标情况表注:品种数为应用面积333公顷以上的。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机制,但当前山东棉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仍是主流。2015年山东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1.6%。表3“十二五”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分析表表42015年山东滨州良好棉花农户与普通植棉户投入产出分析表

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生产导向滞后,棉花质量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棉花一直被定位为战略物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棉花因供应不足,国家实行高度调控,形成了长期的数量总量思维,把追求棉花高产作为第一目标,以此为导向,进行棉花育种、种植和收购加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棉花替代品的增多,棉纺织业对原棉的需求已从单纯产量向质量与产量并重转变。但棉花整个生产理念没有及时改进和调整,致使棉花各个环节质量意识不强,不能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

据调查研究,在品种遗传品质方面,我国多年一直把高产稳产作为棉花育种首要目标。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理论纤维长度大多为28~30毫米,比强度为28~30厘牛/特克斯,“十二五”期间,年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的品种理论纤维长度都在30毫米左右,比强度在30厘牛/特克斯左右,马克隆值为B级。这些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达69%~91%。可以看出,山东省推广的棉花品种同质化严重,品质结构单一(表2)。且这些理论指标,生产应用过程中受种性退化、损耗和天气等因素影响,纤维品质还会降低。产出的原棉只适做配棉或纺中短支纱,缺少适纺高支纱的棉花品种。

表2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推广品种与纤维指标情况表

注:品种数为应用面积333公顷以上的。

在生产品质方面,一是标准化程度低。“十二五”期间,山东年均应用棉花品种达54个以上,最多年份达到58个,品种多乱杂,与澳棉、美棉差距甚大。澳大利亚40万公顷棉花只有1~2个品种。同时,生产中小农户分散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加上混收、混放、混售等因素,直接导致棉花纤维一致性、均匀性差;在采摘、运输、包装等环节对异性纤维混入控制不够,造成棉花中“三丝”含量高。二是物化投入大。由于农户销售棉花与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没有直接联系,因此,生产中棉农追求的是高产,加之先进科技认知率低,从而使棉花生产中水、肥、农药高投放,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大大增加了环境负担。

在加工品质方面,整个收购加工体系,仍然是总量产量思维,把棉花衣分作为首要定价依据,以获得更多的皮棉,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的理念和导向。大多收购加工企业仍是混放、混合加工,分级收购、分级销售以及对纤维品质指标的检测意识不强。(www.xing528.com)

(二)产业链条脱节,棉花一、二、三产业不融合。棉花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的大田经济作物。整个产业链涉及育种、种植、收储、加工、纺织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一头连着上百万农民,一头连着上亿消费者,产业规模大。产业链的各环节本应是有机统一的,但棉花产业链长期割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棉花育种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始终围绕棉农生产需求,没有考虑如何帮助棉农解决市场问题,一、二、三产业严重脱节。棉花种植、收购加工和棉纺织工业相互独立门户,各自为政,产业链前、后端缺少必要的相互合作机制,以致各环节形成产业短链,并且链条松散,各节点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衡。由于产业链条的松散,整个产业链长期处于危机之中,一旦市场波动,三方利益均不稳定,极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尤其是棉农的基本利益缺乏保障。近年来,棉花质量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步,产不对需便是典型例证。

(三)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机械化技术发展缓慢。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机制,但当前山东棉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仍是主流。2014年山东户均植棉0.35公顷,其中,植棉面积0.33万公顷以上的地市中,户均植棉面积最大的东营市为0.96公顷,最少的济南市仅为0.12 公顷。小规模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在家植棉一年的收入不足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生产规模小,加上棉花生产农机农艺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导致当前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当前生产上既没有适合机采棉的专用性品种和配套的技术标准,也没有适合山东棉区实际的机采棉设备。2015年山东棉花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51.6%。除耕地、播种、覆膜和部分植保实现机械化外,其他多为传统的人工作业,尤其是棉花收获环节,机械化进展缓慢,仍以人工为主。全年生产用工每亩达20 多个,比小麦玉米两季还多,助推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

(四)棉田地力水平较低,化解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随着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棉花自身比较效益降低,山东棉花生产逐步向土壤瘠薄的黄河三角洲和沿黄两岸的高亢地、旱薄地、盐碱地转移。占全省棉田面积40%以上的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田排管设施不配套,有接近一半的棉田只能在春季浇灌一次黄河水,大多棉田靠天吃饭,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地力质量普遍较低。这些棉田不仅单产不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低,种植效益低,而且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在棉花生长的关键季节,经常遇到涝灾,棉田发生渍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山东棉花平均单产68.38千克,比“十一五”73.97千克,减少5.59千克,减幅8.2%;棉花纤维品质也呈下降趋势。滨州市农业部门调查,涝灾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如2012 年8月台风“达维”登陆滨州市,强降雨造成棉田严重内涝,当年全市皮棉单产只有871.05千克/公顷(58.07千克/亩),较2011年减少30.46%;棉花品质也是直线下降,当年3级棉基本没有,4级棉占40%左右,5级及5级以下棉占到60%。

表3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分析表

表4 2015年山东滨州良好棉花农户与普通植棉户投入产出分析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