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和国家主导,卫星应用端将有很大发展空间。作为地面通信手段的补充,在全球都紧盯卫星互联网建设。我国积极实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目前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在初步兴起阶段,投资主要集中于空间段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游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地面设备中的地面站建设是优先受益环节。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对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较早,2014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逐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鼓励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投资建设规划内的卫星。国新办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也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全球处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期,中国也没有放松。SpaceX建美国的星链,中国也有自己的星座新基建。

拟以80颗低轨通信卫星完成组网的“行云工程”项目已经于2020年3月完成首发。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也于2020年4月中下旬搭载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择机发射。

其中“行云二号”01星被命名为“武汉号”,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2020年3月,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民营5G低轨宽带卫星在轨通信试验成功。这颗由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首颗Q/V频段卫星首发于2020年1月,单星可覆盖3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50个上海市的面积。

银河航天低轨星座计划由上千颗5G通信卫星在1200千米的近地轨道组成星座,无缝扩展地面通信网络,实现对陆地、海洋及天空全覆盖。

未来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和国家主导,卫星应用端将有很大发展空间。就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4G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营让下游应用行业具备巨大市场空间成为可能。

作为地面通信手段的补充,在全球都紧盯卫星互联网建设。在SpaceX已发射近360颗卫星的情况下,分食这块大蛋糕究竟难不难?

与此同时,卫星能否短时间内批量制造、是否有足够多的火箭支撑批量发射,也是卫星互联网真正形成组网的先决条件。若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落地,还需要取得各国运营许可。

我国积极实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我国的卫星星座公司有央企和民营两类,均有相关计划在布局和实施中。其中央企计划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和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银河航天的“银河系”AI星座计划等等。我国积极推行政策促进国内商业航天发展,且卫星制造、地面站、地面终端环节均涌现出大量民营企业,低轨卫星行业将迎来空前的繁荣。

根据我国现有低轨卫星星座计划与美国StarLink计划的对标情况,我们认为在2020—2022年间,以国营企业为主导建设力量的低轨卫星星座将陆续面世,估计我国2022年共计在轨低轨卫星规模800余颗。长期考虑,随着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的成熟及制造成本的下降,民营企业主导的低轨星座规模也将陆续上量,2027年我国低轨卫星总规模有望达到3950颗。

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由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四大环节构成。目前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在初步兴起阶段,投资主要集中于空间段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游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及地面设备中的地面站建设是优先受益环节。后续随着组网的成熟及各基础设施环节相继落地,下游应用服务逐渐爆发,民营企业大批入驻产业链,中游地面设备与运营环节将明显受益。

为促进我国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和标准规范,统筹协调国企民企各方力量,鼓励支持民企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不断提高中国企业整体科技攻关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构架农牧民致富信息通道中国联通“村通”VSAT卫星通信工程.《现代电信科技》.2006年3期.李宝奇。

[2]辽河三江口地带防汛卫星通信工程.《吉林水利》.2003年2期.左文华。(www.xing528.com)

[3]高动态短时突发扩频信号的快速捕获.《通信技术》.2015年6期.贾鹏.吴团锋.胡卓宇.徐卫.谭哲。

[4]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可以牺牲一切访东方红1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航天》.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5期.李迁.侯季光。

[5]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通信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8期.甘仲民.张更新。

[6]一种新的卫星通信网流量预测算法*.《电讯技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7期.秦红祥.杨飞。

[7]卫星服务联盟征集卫星应用服务解决方案.《国际太空》.2015年4期.东方星。

[8]架设天基新丝绸之路——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举办新闻发布会.《卫星应用》.2015年4期.张曼倩。

[9]我国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发射试用历程回顾—纪念我国第一颗静止通信卫星发射成功25周年.闵士权,20092009中国卫星应用大会。

[10]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讨.刘剑锋.秦红祥.董金春,2011第9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暨新设备展示会。

[11]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在卫通青海村通工程的应用.牛志远,2008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暨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

[12]卫星空时协同策略研究.孔博.张更新.揭晓.程磊,2012第八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13]一种基于复数域网络编码的高吞吐量卫星通信系统.罗建.张邦宁.郭道省.王庚润,2013第二十八届全国通信与信息技术学术年会。

[14]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跳波束”技术研究.冯琦.李广侠.冯少栋,2012第八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15]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杨龙.陈锋.叶展.潘克刚,2012第八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

[16]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发展分析.杨龙.张邦宁.刘爱军.郭道省,2011第9届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技术国际研讨暨新设备展示会。

[17]一种有效的Ka波段移动卫星信道综合模型研究.韦娟.刘达.田刚旗,2012第十九届全国网络与数据通信学术会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