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

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度自信是人类心理上的特征之一,很难进行定量描述。20世纪末开始,不断有学者尝试寻找一些变量对过度自信进行度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对过度自信的度量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姜付秀等借鉴此方法,选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来表示管理者过度自信,该值越高,说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113]。

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

过度自信是一种心理认知偏差,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在于对自身能力和知识面的了解程度不足,即对自身能力和知识面的判断总是高于实际,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过度自信是人类心理上的特征之一,很难进行定量描述。因此自Roll开创性研究以来,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一直长期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这也是一直制约非理性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和难点。20世纪末开始,不断有学者尝试寻找一些变量对过度自信进行度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对过度自信的度量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持股状况法。这种衡量方法由Malmendier和Tate(2005)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管理者掌握特有的企业信息,理性管理者会把握良好的行权机会减持公司股权,而此时管理者推迟股票期权的行权时间甚至增持公司股票,则认为管理者对公司持乐观的态度,管理者过度自信[104]。Glaser、Schafers和Weber(2008)以高管买卖本公司股票交易的次数来衡量过度自信,一定期间内买入次数多于卖出次数,即为过度自信[105]。国内一些学者支持这种方法,并在使用中进行了改进。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认为管理者在三年内非由于红股和业绩股的原因而增持公司股票,即为管理者过度自信[106]。饶育蕾和王建新(2010)则认定在公司股价增幅小于大盘增幅时不减持公司股票的管理者具有过度自信的特征[107]

二是消费者情绪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法。Oliver(2005)用消费者情绪指数来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美国密歇根大学定期以电话访问的方式向消费者调查其对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并编制出该指数[108]。我国学者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则用类似的企业景气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该指数由国家统计局每季度统计编制并发布,调查对象为企业管理者,按照其对企业当下及未来生产经营状况的预期,将指数界定在200以内,指数高于100说明管理者对经营发展乐观,企业处于景气状态;指数低于100则表明管理者对经营发展较悲观,企业处于不景气状态[109]。(www.xing528.com)

三是媒体评价法。Malmendier和Tate(2008)通过《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杂志中对CEO的报道,对“乐观”“谨慎”“保守”“自信”等同类词语进行统计,判断CEO过度自信与否[110]。Brown和Sarma(2007)也类似地使用媒体报道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111]

四是高管薪酬比例法。Hayward和Hambrick(1997)最先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薪酬比例越高,他的控制力越强,就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112],于是用CEO的薪酬与管理者中第二高薪酬的相对比例来衡量过度自信。姜付秀等(2009)借鉴此方法,选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来表示管理者过度自信,该值越高,说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113]

五是盈利预测偏差法。Lin、Hu和Chen(2005)首次将公司年度盈利预测超过实际盈利水平的企业管理者认定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114]。Hribar和Yang(2006)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更容易高估盈利预测的水平[115]。目前CSMAR数据库统计显示,企业盈利预测有九种主要类型,将企业经营者给出的具体盈利预测类型与企业实际盈利进行比较,有四种情况可以界定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第一种情况,预测略减但实际利润却减少高于50%;第二种情况,预测续盈或扭亏但实际却仍为亏损;第三种情况,预测略增而实际利润却在减少;第四种情况,预测大增但实际利润增加幅度低于50%。国内学者王霞、张敏和于富生(2008)[116]借鉴使用过这种方法。姜付秀、张敏和陆正飞等(2009)[113]及马润平等(2012)[117]在应用中对盈利预测的条件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定,将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时间节点规定在距离会计报告期结束时间三周以上,如果时间短于三周以内,认为公司会更充分地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盈利预告,不算盈利预测,也不能用来度量过度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