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r(1984)指出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21]。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初创期规模较小,组织形式单一,且不存在外部股权融资,创业者和所有者往往由一人担任,即便是合伙企业,在初创期所有者也都会在企业中担任管理者的职务,代理问题并不明显。
成长期,企业开始出现高速扩张的态势,生产运作开始专业化、职能化和规范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并将一部分权力由所有者转移给职业经理人;组织结构开始复杂,企业层级开始分化,两权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逐渐显现;企业开始谋划外部融资或公开上市,股权逐渐分散,这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但此阶段企业公司治理还需完善,对管理者的监督治理作用有限。
成熟期,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层级日益复杂,形成了专业化的管理层团队,但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层级越来越多,管理上出现大企业病的特征;企业股权进一步分散,一方面易出现股东“搭便车”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下,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呈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矛盾也会使对管理者的激励失效,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加剧,委托代理问题因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而逐渐加重;企业的产品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和地位,各项投资进入回报期且收益显著,此时企业出现大量的现金回流,经营性现金流量为正,企业自由现金流不断积累并扩大,具有较强的内部筹资能力,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管理层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大量的自由现金流为个人谋取私利,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www.xing528.com)
衰退期,企业面临市场的严重萎缩,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业绩持续下降,导致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融资困难且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管理效率日益低下,制度繁多却行之无效,一些股东会退出企业,控股股东考虑被兼并收购,但可能遭到企业管理者的抵制,或者更加依赖管理者通过开发新产品等战略调整使企业重获新生,管理者会强化对企业的控制,更多基于自身职业防御的考虑,做出盲目的投资行为,同时降低企业被收购的概率。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管理者的代理行为呈现强化的趋势,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程度也会因此而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