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动机管理,实现欲望掌控

掌握动机管理,实现欲望掌控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王对于民众和各个阶层的欲望管理,由来已久。对于民众而言,这个动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权衡。如果民众的欲望不强烈,那么清心寡欲,不放纵欲望追求物质的消费和享乐,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民风的淳朴,也有利于社会治理。部分儒生误解了“道”的本意,认为如果民众都能够安于寡欲的状态,进行简单的生产劳作,而不追求财富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那么国家就平安无事了。稳定和人才的全面充分开发是相反的两个极端。

掌握动机管理,实现欲望掌控

君王对于民众和各个阶层的欲望管理,由来已久。但是如何能够让民众寡欲而安,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老子提出的理论始终是国家和全球治理的关键原则。对于民众而言,这个动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权衡。如果民众的欲望不强烈,那么清心寡欲,不放纵欲望追求物质的消费和享乐,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民风的淳朴,也有利于社会治理。老子主张不放纵追求欲望和难得的货物,不把心思放在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以及奢侈的炫耀性消费上,并不是让民众安于简单、单调和贫苦的生存状态,而是将有限的宝贵的生命放在对于无限的精神追求之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成果和社会文化成果。部分儒生误解了“道”的本意,认为如果民众都能够安于寡欲的状态,进行简单的生产劳作,而不追求财富和更好的生存质量,那么国家就平安无事了。这种极端思维造成的危害是民众本来可以创造更多的智力资本和财富,但是可能就在安贫寡欲的主流意识形态下,放弃了追求财富的愿望,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国力贫弱。清代就是将这一思维发展到了非常扭曲的状态,让民众安于做顺民,甚至做类似于奴隶一样的奴才,安居于落后状态,不要民众发挥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潜在能力,即天赋。因此,清代科学技术极为低下,同明朝及以前的朝代大相径庭。

但是放任民众自我发展,也是需要有魄力、有担当、有风险承担的决策者和主政者来全面掌控的。民众所具有的潜力是难预测的,全方面的开放只有在特定的秩序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中国历史上不乏气象恢宏的明君,也不乏广受天下士子拥戴的伟大时代。这种用人政策往往都是和当时全球顶级的国家地位相对应的,中国历史上处于时代巅峰的时期很多,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落后民族。一般非全球顶级国家的人才使用策略都是较为强制性的,也就是部分开发策略甚至以压制为主。压制人才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稳定而萧条的国内政治经济。稳定和人才的全面充分开发是相反的两个极端。平衡是走钢丝的艺术,一不小心就会带来跌落深渊的力量。一般的帝王之术,也是比较通用的一种方式,是在利益集团内部更为充分开发,而尽量不要开发下层的民智,因为如果全面开发,必然导致全面的混乱,也就是智力资源流入非利益集团的范围,使得国家的治理变得困难,使得现有的政治稳定维系难上加难。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门阀政治条件下的教育,必然是在门阀氏族的基础上开展全面充分的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上层门阀垄断智力资源,国家的问题主要是能够将门阀内部平衡好,不要让门阀中出现祸国的人就可以了。封建制度,显然将门阀政治进一步君主化,也就是在以君主为核心的门阀中建立一个更为稳固的体系,非皇族种姓禁止得到核心的知识,于是只要把天子一姓管理好就可以了。

晚唐开启的更多阶级普遍参与政治的民主化道路,是沿着孔子的思路进行的。孔子时代,在奴隶制度条件下,秩序崩坏,孔子将知识的壁垒打开,传授知识给更多氏族,甚至是经济富裕的一般个人,这样的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是原有系统加速颠覆,从而进入只能通过秦国法制才能维系的一种封建系统中。

汉朝,逐步建立起宗法礼法和法制结合的一种秩序基础,而百年之后,意识形态基础崩解,战争频繁,汉家的秩序颠覆了,然而门阀还在,从而维系了基层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明的种子。门阀垄断的精英教育,是隋唐能够部分恢复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唐后专门针对门阀进行长期削弱,结果门阀兴盛唐兴盛,门阀没落唐也失国了。(www.xing528.com)

秦汉的系统中,为什么不将教育无限下放给更低的阶层?唐代在稳固的帝国文化信念基础上,开启庞大的系统,从而建立了通向宋朝的更为民主化的社会秩序系统。这个系统的开启,首先是唐人愿意更多进入能接触知识的范围之中,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服务。这是唐朝的气度。不过唐朝的儒生阶层也没能逃脱前面对于“寡欲”和“固穷”的错误理解,在特定的意识形态衰败节点,开始引领国家走上了乱世的道路。

中下层介入知识系统之后,会放大流动在中上层原有知识系统中的一些弊端。最为常见的两种:一种是下层匮乏阶级获得权利介入国家系统之后,可能出现自制力不足,在缺乏监管条件下,出现索取过度的问题,这就是几次人口急速扩张的朝代普遍出现的严重的问题;另一种是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导致了严重的污染、财富极端化、经济崩溃和社会秩序短期大幅滑落。唐朝中期出现的扩大知识的尝试,迅速导致了社会的崩溃。宋朝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尝试,但是很快陷入党争和社会崩溃。元朝入侵之后,明朝又一次尝试,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维系了较长期的稳定,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治理模式。但是在明朝末期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改易朝政,权力落入金人手中。后金政权秩序等级较低,完全无力进行社会多样化的尝试,于是改弦易辙,从社会稳定角度入手,让士子学习儒家的某个支派,进而扼杀多样性,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牺牲了文化和文明的进展,结果百年之中中国再次沦为铁蹄下的战乱之国。

清朝希望在上层恢复皇族和封建氏族的知识垄断,也就是重新回到隋朝之前的系统之中,但是又要在明朝基础上在形式上维系全面的科举考试,因此,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化严重,从而实现了一种虚假的知识传播体系,这个传播体系就是以假知识的传播和伪造的经典的传播为基础的愚民之术。这个愚民之术和世界各国的蛮夷的愚民方法类似,因此出现了清末之后世界级别的两次大混乱。这些混乱的出现是必然的,其余波延续至今还没有完全被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