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户口制度探析

明朝户口制度探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户口的管理和统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事情,而且在国家级别的重大祭祀活动中,要把户口的户籍记录,陈设在祭坛上。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明朝的户口是分等级的,有普通公民户籍,有军籍,有工匠的工人阶级。成祖之前三代集体移民事件很多,主要是向元朝残暴统治期间人口灭绝的汉地地区填充人民,以重新恢复国家的运行。

明朝户口制度探析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

户口的管理和统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事情,而且在国家级别的重大祭祀活动中,要把户口的户籍记录,陈设在祭坛上。这件事很重要,因为皇帝代表天来管理百姓,这意味着,向天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户籍分为三种,一种是城市户口,一种是郊区户口,一种是乡村户口。户籍的记录统计书册也有很系统的保管规定,各级政府官员都有详细参差的法律规定,谨防出现任何形式的欺瞒,防止数据安全和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对多种问题都有系统的管理和防范策略。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这段信息量很大。明朝的户口是分等级的,有普通公民户籍,有军籍,有工匠工人阶级。在普通民籍中,有儒士知识分子户籍,有医生户籍,有阴阳师户籍,这些户籍都是高科技户籍,对他们的管控比较严格,不可以随便离开帝国范围,谨防高科技落入其他国家。军籍中有不同的专业,也就是说,军籍也是专业的武士户口,世代习武,具有很强大的武士素养,其中又专门分为军官军籍、力士军籍、弓箭手军籍和铺兵军籍。可见当时的军人按照技术分类已经形成了细分的专业属性,因而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工匠的产业也是非常专业化的,市场分工合作极为繁复。因此可以说当时的产业具有两种特点:第一产业专业化极强,商业律法完善,法制很好,从而形成了很强的专业化分工;第二,专业化已经达到了专业匠人家族传承的水平。这个水平在中国古代都是世界级的。在明朝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的背景下,匠人也都是世界级的奢侈品生产商。

宗教人士很多,按照不同的教派分类入户籍。对于流动人口,分为国内的和国际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这也说明了国内人口流动还是比较多的,而且还有很多国际的流动人口,这也佐证了明朝的经济已经是国际化的经济运作模式。

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输赋。正统时,造逃户周知册,核其丁粮。

对待逃户,比较仁慈。

凡流民,英宗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设抚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又从河南、山西巡抚于谦言,免流民复业者税。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项忠、杨璇为湖广巡抚,下令逐之,弗率者戍边,死者无算。祭酒周洪谟著《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都御史李宾上其说。宪宗命原杰出抚,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河南巡抚张瑄亦请辑西北流民。帝从其请。

荆襄流民,是宣德至成化年间逃户的流民,逐步在荆襄山地附籍后开辟山林,从事农业、药物种植,并且经营竹木,进行铁炭等资源的开发,工商贸易逐步兴盛。偏僻地区在非法经济繁荣后,出现了地方以流民为主体的武装叛乱。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经济上的管控并不严格,户籍在商业繁荣下管理比较宽松,在英宗对外战争期间,出现了国内经济管控、户籍管理的混乱现象,法制松弛。(www.xing528.com)

凡附籍者,正统时,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属,离本籍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籍者发还。

其移徙者,明初,当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成祖之前三代集体移民事件很多,主要是向元朝残暴统治期间人口灭绝的汉地地区填充人民,以重新恢复国家的运行。移民从山西迁往各地,这就是“大槐树”传说的历史背景。

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尝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以次召见,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供给日久,贫乏逃窜,辄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宣德间定制,逃者发边充军,官司邻里隐匿者俱坐罪。弘治五年始免解在逃富户,每户征银三两,与厢民助役。嘉靖中减为二两,以充边饷。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阶。

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明朝社会福利之高是今人很难想象的。对于流民,也就是流浪汉而言,从明太祖时期就设立了养济院,也就是公立福利院,食宿由国家负担。或者国家可以给予大额补助,给十几亩地,还发给牛和农具,享受减免租税的福利,在南京郊区还设置了国家公租房。不仅如此,还有公立的免费医院,药品免费,生孩子更有优厚补贴,老人享受退休金,死后如果不归葬自家的祖坟,可以葬在免费的国家公墓。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一应俱全的福利全部包括了。这就是西方国家的福利社会的蓝本。从今天来看,明朝人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悠闲的,很多人具有艺术情趣,也不难理解了。明人的艺术品位是世界级的。

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时民数反增于前。后乃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弘继盛,正德以后又减。户口所以减者,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而要之,户口增减,由于政令张弛。故宣宗尝与群臣论历代户口,以为“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笃论云。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10652870户,人口是60545812人,可见当时家庭一般是5~6人。直到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为60692856人,可见人口也没有增长太多。明朝的社会仍旧是我国古代典型的精英型的社会,人口增长是极为缓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