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化模式的类型与区分方法

工业化模式的类型与区分方法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化模式的划分法至少有以下五种类型。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对拉美和东亚的工业化模式以内向型,还是外向型进行区分。(三)市场诱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正在推行“大推进”式的工业化模式可以分为市场诱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不过,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大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来看,这两种模式通常是相互交融,有时也是分离的。

工业化模式的类型与区分方法

工业化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由于分类标准和原则不尽相同,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工业化模式的划分法至少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张培刚的工业化分类法

根据张培刚的分类,工业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由个人或私人发动的;(2)由政府发动的;(3)由政府与私人共同发动的。

张培刚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英国、法国及美国归于第一种类型,苏联归于第二种类型,德国日本归于第三种类型。苏联所发生的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具有突然的特点并声势浩大,可以称之为“革命的”(revolutionary)类型。发生于英、法、美国的工业化是由私人发动而开始,更符合工业进化的自然趋势,是工业史上最具演进性的类型,则被称为“演进的”(evolutionary)类型。至于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化,以及当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东南亚)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张培刚认为大都是属于第三种类型,即由政府与私人共同发动的。如像进行任何分类一样,允许有一定的误差或含糊范围存在,张培刚也将它们的工业化归于“演进的”类型。

此外,张培刚还认为,工业化的类型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包括可以依据机器的应用及组织的变化是开始于消费品工业,还是资本品工业来分类。也可以依据筹措资本的方法,是基于自给抑或国际投资和借贷来确定。[12]

(二)拉丁美洲和东亚的工业化模式

20世纪60年代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学术界围绕着拉丁美洲的工业化和东亚(包括东南亚)的工业化类型及其成效进行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对拉美和东亚(包括东南亚的五个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模式以内向型,还是外向型进行区分。内向型工业化意味着“封闭、落后和政府干预”,而外向型工业化则表明“开放、进步和自由经济”。这两种不同的工业化类型曾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失败和成功的试金石。

在1980—1990年的十年中,拉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2%,人均GDP增长为-0.9%,地区年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57.6%,上升到1989年的1161%。1982年8月,债务大国之一的墨西哥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紧接着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债务清偿危机。20世纪80年代对拉美而言成为“失去的十年”。正当拉美经济陷于停滞之时,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一度有所下落,但很快得到恢复。据统计,在1970—1980年、1980—1990年这两个时段,新加坡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9.8%,7.1%;马来西亚为7.8%和5.2%;泰国为7.2%和7.6%;印度尼西亚为7.6%和6.1%,被称为“经济奇迹”。

而推行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通常被视为两地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13]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在较短时期内结束了进口替代工业化(import substition,IS)的发展方向,进入面向出口(export orientation,EO)发展时期是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关键。支撑这种发展的简单的理论依据是:第一,出口推动能使技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推行面向出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而有利于迅速获得知识与先进技术;第三,出口能使产品标准化,从而使得经济活动能够得到衡量;第四,EO享有IS所无法享有的市场经济规模。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东南亚长达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奇迹”,也表明了由外国资本带动的外向型工业化发展的缺陷。此种划分也遭到了质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到面向出口工业化也是囿于国际和国内的特定环境。两种类型的工业化均具有其有利因素,并存在着弊端。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仅注重发展内向型工业化,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源。(www.xing528.com)

(三)市场诱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正在推行“大推进”式的工业化模式可以分为市场诱导型和政府主导型。

市场诱导型模式主要是指个人、研发部门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大规模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活动,促使新产品、新专业和新组织迅速涌现,旧专业、过时产品和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推动均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经济不断演进,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这种以个人、研发部门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由市场选择最优分工网络来组织大规模的复杂的分工,形成增长点、增长中心和发展极是一种动态非均衡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则是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和资本等要素,通过研发和技术引进,发展关联度效应大的产业和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总体效益显著的产业部门或区域,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包括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政府是工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不过,政府主导主要以间接调控方式和经济手段为主,以产业政策为核心,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聚合效应、关联效应和辐射效应。不过,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大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来看,这两种模式通常是相互交融,有时也是分离的。

(四)格申克龙的工业化“经济落后模式”

格申克龙认为,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原型的一般理论概括不具有普遍意义。他提出了工业化的“经济落后模式”,并概括了这种模式的重要特征:(1)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越会强烈地呈现间断地出现制造业高速增长的迸发趋势。(2)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对工厂和企业大规模的强调就越明显。(3)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就越明显地把重点放在生产品上,而不是放在消费品上。(4)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过程中对居民消费水平压力就越大。(5)一国经济越落后,特殊制度因素在工业化中起的作用就越大;一国经济越落后,上述因素的强制性和内容的广泛性就越显著。(6)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农业就越不容易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使新生工业得到日益发展的内部市场的好处而起到积极的作用。格申克龙关于工业化的“经济落后模式”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14]

(五)钱纳里的三种工业化发展模式

钱纳里等人在20世纪70-80年代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的工业化发展历程。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在此基础上,钱纳里等人概括出发展中国家的三种主要工业化模式,即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并评价了它们的优劣之处。他们还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概括出了工业化的三种不同战略,即出口扩张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平衡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