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分析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由比较单一的结构发展为多元结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客、货运量构成比例和运网发展规模,反映了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为了适应运输需求,运输分工和客、货运量分配比重也发生了变化。政策因素是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动而对某种运输方式给予扶持或限制,是调整运输结构的手段。美国、英国在相近的时期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出现相似的趋势。

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结构也可以说是中观运输结构,这是从运输业内部考察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比例,其内容包括:① 客、货运输量构成比例及运输分工和协作;② 各种运输方式运网结构及其衔接;③ 运输投资分配比例关系。考察中观运输结构,目的在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并采取措施,引导和调控运量分配,建立合理运输结构,在于发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滞后程度,以便确定建设重点,在于推进运输协作,发展联合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由比较单一的结构发展为多元结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客、货运量构成比例和运网发展规模,反映了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输需求发生了变化。各种运输方式为了适应运输需求,运输分工和客、货运量分配比重也发生了变化。

1. 客运结构

客运结构如表1.10.3所示。

表1.10.3 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构成比例(%)

从表1.10.3中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客运结构比较单一,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水运、航空只起辅助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客运量还是旅客周转量,铁路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公路和民航逐年上升。具体分析起来,20世纪50~70年代初,客运以铁路为主,1970年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仍占70%,公路占23.3%,航空很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客运结构更发生了明显变化,铁路比重继续下降,公路和航空在客运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到2015年,铁路客运量回升至13.04%,旅客周转量占39.79%,而公路达到35.74%,此时铁路、公路、航空旅客周转量趋于接近,公路旅客周转量比重降至35.74%,航空客运量上升,周转量比重占到24.23%,说明航空在长途客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铁路和公路旅客运输结构的变化幅度比前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要相对明显。

2. 货运结构

货运结构如表1.10.4所示。

表1.10.4 各种运输方式国内货物运输构成比例(%)

(www.xing528.com)

注:水运中不包括远洋运输

从表1.10.4中可以看出,同客运一样,在货运构成中,20世纪50~60年代铁路处于优势地位,1970年以后铁路所占比重下降,公路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显著,这说明公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加了。20世纪60~70年代水运货运量比重有所下降,但1980年以后随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水运量有较大增长,货物周转量比重有所提高。1970年以后,我国石油工业有大的发展,管道运输相应发展起来,但所占比重不大。

货运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和运输发展的历史分析表明,运输结构的变动正是适应运输需求变化的反映,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其根源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运输的货种结构随之变化,而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其适用对象与优势范围也不同,因此,随着货种结构的变化各运输方式的发展速度也相应变化,致使运输结构随之变化。

不同的产业结构阶段,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对货物运输的要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有区别的,货物运输的发展首先是从满足数量的需求开始,然后逐渐适应快速、方便、安全、节约包装等运输要求。总的趋势是运输要求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输结构为其服务,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2)供给因素的变化。运输业的供给是科技进步为运输工具的革新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 19 世纪铁路的出现,水上运输也由帆船发展为轮船。20世纪初以电气化和化学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得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也适时发展起来。到20世纪50~60 年代以后,发生了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各种运输方式借助于技术革命的成果不断改进各自的运输工具,向高速、重载、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逐渐失去垄断地位的铁路通过高速铁路的研制成功又可与航空运输高速公路一争高低,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以组织管理电子计算机和运输工具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深刻变革。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 5 种现代运输方式得以改进提高,而且使得整个交通运输业向着运输方式多样化发展。

(3)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因素是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动而对某种运输方式给予扶持或限制,是调整运输结构的手段。其中投资结构是调整运输结构最直接的手段,运价、信贷税收是联动的经济杠杆,对运输结构的调整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经济政策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变化与合理化。例如,美国当年为加速铁路建设,政府曾大量赠予所需土地,并采取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由各级政府出资对公路和航空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都对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 3 个方面外,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等也是影响货运结构的重要因素。

从前面综合分析可知,我国已经扭转改革开放前客、货运输过分依赖铁路,铁路负担过重的局面,而朝着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既有分工又存在一定竞争的结构优化的方向变化。我国运输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也符合世界运输结构的变化总趋势。例如,日本在 1950—1985 年期间,公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所占的比重由 59.2% 上升到90.1%,而铁路则由31.4%下降到1.8%;公路在货物周转量中所占的比重由8.3% 上升到47.4%,铁路所占的比重由52.4% 下降到5.1%;公路旅客周转量由16.4% 上升到57%,铁路旅客周转量由82.1% 下降到39.4%。美国、英国在相近的时期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出现相似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