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详解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详解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的现金余额说对货币现象的分析方法分成三个部分:确定货币需求的条件,确定货币供给的条件,判断需求与供给是否一致。此外,弗里德曼认为:虽然在这个方程中“没有表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但是,由于它影响着不同种类的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所以是暗含着的”。以上的三个变量,成为弗里德曼货币存量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者相信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详解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的现金余额说对货币现象的分析方法分成三个部分:确定货币需求的条件,确定货币供给的条件,判断需求与供给是否一致。

在货币需求方面,他得出了为人们所熟知的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M、P、y 同方程(3)中的M、P、y 相同,分别表示货币、物价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w 为非人力形式的财富,也即财产中的收入部分分别指预期中货币、债券和实物资产(如土地)的名义回报率,当然包括其价格的预期波动;u 表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此外,弗里德曼认为:虽然在这个方程中“没有表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但是,由于它影响着不同种类的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所以是暗含着的”。当然并非无关的。“套利活动趋向于消除它们的差异”,这点我们以后还会提到。[11]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针对个人的货币需求函数,如果简单把个人的货币需求函数加总,那么这个货币需求函数就可以看作是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函数。但是,如弗里德曼所说,“货币需求量也许取决于y 和w 这样的变量在个人之间的分布,而不仅仅取决于它们的加总值或平均值。”[12]

但是对于个人和全体社会来说,货币需求函数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个人而言,他能控制的变量只有个人收入y 和个人的财富w,而其他变量他无法控制,也就是说他要根据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决定最终的货币需求,相应地对自己保有的名义货币余额做出调整。但是对于社会来说,这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如果说,对于全体社会而言,货币需求也是由P,y、w,u 这些因素决定的,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货币供给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名义货币量是固定的,而此时货币需求发生了变化,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只能是P,y、w,u 这些因素再次做出重新调整,弗里德曼说,这些调整“包括暗含的基础变量和货币制度的结构,这些变量在长期中至少会调节自己去适合货币持有者的爱好和偏好”。[13]

在货币供给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背景是,在弗里德曼所处的时代,金本位制度已经式微,他所针对的主要是不可兑换货币或者法币(fyat money)。因此,他不需要考虑黄金产量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影响货币供给的只有三个因素:基础货币或强力货币的投放、银行掌握的基础货币(即准备金)的数量以及公众是选择以存款形式保有货币还是以现金形式(也是基础货币的组成)保有,为了在操作上更简便,弗里德曼用存款与准备金的比值、存款与公众持有现金数量来表示后两项。如果令准备金为R,存款为D,公众持有现金数量或流通中货币数量为C,基础货币为H,货币供给为M,则M=D+C,H=R+C。 这样就可以得出,对公式稍加整理和演算,得

方程(5)其实就是货币供给函数,其中的是存款与准备金比例,是存款同公众持有现金的比例,方程(5)的变量就只有三个,即。方程(5)中右边的即货币乘数。以上的三个变量,成为弗里德曼货币存量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当然这三个变量也受到“诸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名义收入以及不确定性程度这样一些变量”的影响,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变量被看作是确定货币当局的决策的”。[14]所以也可把货币供给函数写作:

在这个函数中R 是一组利率,或者说由一组利率组成的向量,Y 是名义收入,其他表示相关变量。

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但是对于函数中变量的任何表述,“都需要将货币数量论与关于货币供给条件(或许还包括其他变量)的一些限定结合起来”。[15]对于货币数量论者来说,在讨论货币现象的时候,就把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结合起来。于是有了:

方程(7)右边是对个人货币需求函数,即方程(4)的加总,N 表示人口数,g p是价格水平的变化率。弗里德曼说:“从原则上说,造成M s变化并且扰乱事先均衡的基本变量,其变化可以造成其他变量的抵消性变化。”也就是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的时候,物价水平、人均名义收入,各种利率等都将发生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最初的影响可能是对y 和R 的影响,最终的影响主要是对P 的影响”。[16]这也就是说,最终货币影响的是价格水平,这就回到了货币数量论最基本也最古老的命题上,“一切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就等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比例”。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者和其他经济学派在三个基本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三个问题是:“(1)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重要性;(2)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各个因素的独立性;(3)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形式。”[17]我们在以上的分析框架下,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货币数量论对这三个问题的态度。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者相信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怎么理解呢?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后,人们对货币数量论提出了许多批评,其中之一就是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三个原因,对货币产生了需求,它们是:交易性动机、谨慎性动机以及投机性动气。前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即用货币进行交易,或者保有货币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交易活动。而货币需求之所以不稳定就在于投机性动机,也就是著名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被写成多种形式。弗里德曼把它写成如下的形式:

方程(8)中间R 是利率,R*是对利率的预期值,k 1即人们保有的货币存量同收入之间的比值。当然,我们很容易明白,凯恩斯在剑桥现金余额说的基础上,增加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函数。弗里德曼认为,尽管在方程(8)中,对利率的预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凯恩斯并没有真正把预期利率引入这个函数。事实上,人们在债券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时,是根据债券利率的预期值,来进行投资的,也就是如果预期债券利率会增大,债券价格降低,于是就抛出债券换取现金,反之,则买入债券。但是,凯恩斯的方程式中,最终选择的是利率的现值。

在凯恩斯看来,“如果利率充分降低,他认为货币和债券将变得完全相互替代”。[18]一般的教科书认为,这里的意思是:“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水平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很高水平时,人们预期其价格只会下降,因此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宁愿持有在手中而不肯去购买债券,生怕买了债券,价格下跌时要亏损,因而货币的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这种现象称为‘流动性陷阱’。”[19]从函数关系的角度考察,当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货币需求的数量是无法估计的,所以此时可以认为货币需求的函数形式非常不稳定。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需求无限增大,甚至无法预计,扩大货币供给也无法满足货币需求,于是出现了长期的通货紧缩。这是反货币数量论者的逻辑。

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者的问题在于,把商品价格和工资理解为刚性不变的。这种刚性一方面是价格水平无法自由调整,另一方面这促使凯恩斯主义者只能狭隘地理解利率问题。

在方程(8)中间,P 就不是一个变量,它是一个常量,可以被略去。于是,凯恩斯主义者也不会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因为价格不能发生自由变化,所以市场的调节功能丧失,于是经济就陷入僵局。此时只能降低市场利率,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方程(8)中的y'也会增加,从而扩大支出。

至于市场利率问题,“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者所强调的市场利率只是有关的利率总系列中的一小部分”。[20]这样的理解与把价格视为刚性有关,因为诸如房屋和汽车的租价也被看成是刚性的,所以就不需要考虑实物资产的利率。于是,只有债券利率是具有弹性的,可以调整的,这样就只能通过这个唯一的市场利率,解决经济面对的问题。而实际上,如果实物资产的价格是具有弹性的,那么就会出现货币数量论那个供求模型中的情况,各个变量会自行进行调整。

当我们能承认货币数量论者对凯恩斯主义者的反驳时,我们一方面承认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各个变量之间围绕着这个函数关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就承认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的方程形式是正确的,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形式是存在问题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弗里德曼所说三个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

关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各个因素的独立性,其实弗里德曼主要想指出的是货币供给量(或者货币存量)是具有独立性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变量,不会影响货币需求,同样,影响货币需求的各个变量,也不会影响货币供给数量。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是影响货币供给的技术条件;在其他情况下,这些因素是决定货币当局的政策和银行制度的政治条件或心理条件”。[21]所以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可以分开讨论,这样在研究货币现象时,剑桥学派的供给—需求分析方法就能得以运用。否则,这种方法就存在漏洞。这种供求分析的方法,在确定货币供给以后,就确定了名义货币需求的数量以及物价水平P,这样那个古老的货币数量论命题——“一切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就等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比例,增加或减少某一地方贸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那么商品价值(即价格)的改变就是由于货币”——就又成立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命题很明确地说明了,货币对价格的影响,而不是价格对货币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其实也蕴含在这个古老的货币数量论命题中。除了理论说明,弗里德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美国货币史上的经验证据来验证这个命题,因为就他的方法论而言,理论必须要经得起经验证据的检验,因果关系的确立不是逻辑上成立就可以的。弗里德曼的货币史研究以及对货币存量独立性的验证,我们之后还会提到。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说的是,货币供给是否存在独立性,这个问题在金属本位已式微的现代社会中,似乎是值得怀疑的。在方程(7)中,货币供给受到利率组合R 的影响,而R 同时也会影响到货币需求。[22]但是在弗里德曼看来,利率组合、名义收入等变量,只是“被看作是确定货币当局的决策的”,[23]所以并不直接影响货币供给。

当认识到货币需求函数是具有稳定性的时候,才能在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协调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讨论。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上文所提到的方程(8),弗里德曼就是围绕着这个方程讨论货币供给问题的。

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用很通俗的语言讨论了货币数量增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他假设一个长期稳定的封闭社会,每个人的年收入是20000美元,每个人保有的现金余额是2000美元,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真实现金余额相当于年收入的1/10,或者5.2周的收入。一架飞机飞过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飞机投下一笔钱,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均等地得到2000美元,这样投下的这笔钱的数量正好等于这个封闭社会的流通领域中业已存在的货币数量。同时,假设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也多了2000美元。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们手上留有的现金余额是他们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通过节制消费剩下的,这样可以留有这些钱,以防万一。比如他们每积攒1美元,可能就要在之前的10年时间,每年减少10美分的消费,对于他们来说,在现在拥有这1美元,比在过去十年每年消费10美分,带来的服务和效用要大。而现在,多出了2000美元,每个人都觉得没有必要保留多出的现金余额,把它消费掉比保留它有更大的效用,能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于是每个人都打算把多出来的钱花掉,让自己回到原来的现金余额水平上。(www.xing528.com)

但是,弗里德曼分析道,“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成员,他们所支出的不能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收入。个人现金余额总额等于现金的持有量。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个人,不能‘花光’余额,只能转移余额”。[24]于是,“人们想比他们的收入更多地支出的意图最终会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这一意图将会哄抬商品和服务的名义价值。增加的这些纸张并没有改变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他们没有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力,没有改变偏好。”

弗里德曼在这里分析了货币增加带给社会的变化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但是这个变化的过程在分析的时候,他认为会非常复杂。其实,他在对以上问题提出假设的时候,有意让货币的增量是平均分配给社会的每个人的;持有名义现金余额是无成本的,通俗说,就是不需要为储存货币支付任何费用。这两个前提是非常明确的,弗里德曼之后的分析将涉及这两个前提不存在的情况下,事态的变化。另外,此处,社会中的每个人并没有预料到货币总量的增加,即对此并无任何预期;此外货币增加都是用在个人消费支出上,而非企业投资性支出,更不用说特定类型的企业投资;还有在这里,货币的持有是无成本的,通俗说,就是不需要为储存货币支付任何费用。这些前提,弗里德曼并没有明确加以说明。

接下来,弗里德曼讨论的是存在初始分配效应的情况下,事态的变化,即飞机所投下的现金并非平均地分给每个人,而是有差异的。其实,在这个情况下,弗里德曼还假设每个人预料到货币总量的增加,尽管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那些捡到钞票的数量多于原来的现金数量的人,现在有了超过他们意愿持有的更多的真实现金余额。”所以这些人愿意花掉多出的钱,从而使自己的真实现金余额能回到原来的水平,即依旧保持5.2周的购买力水平。但是,“那些捡到钞票的数额少于他们原先持有数额的人,他们手上的真实现金余额少于他们意愿持有的现金余额。但他们却不能立刻就储存自己的现金余额,因为他们的收入是按一个既定的时速在流动。”[25]显然,捡到钞票数额较少的人,预计到自己的真实现金余额将减少,所以他们有了储存现金的意图,但是如果他们只知道自己名义现金增加,而没有预料到真实现金余额减少,那么情况可能是这样,他们也可能把多余的现金余额用掉,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真实现金余额变少了为止,他们会相对而言更大幅度地储存货币。

在有预期的情况下,弗里德曼最终的价格和名义收入都将翻倍,因为人们都会希望回到自己原有的实际现金余额水平,所以最终的实际现金余额等于原先两倍的名义现金余额。应该承认的是,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最终也会翻倍。只是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价格的波动将会更大。比如,在这个例子中,如果那些捡到钞票数额少于原先持有数额的人,他们一开始以为名义现金余额增加,就会倾向于用掉多余的名义现金余额,这样导致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幅度应该超过他们意识到自己实际现金余额减少而选择减少消费、储存货币时的情况。

接下来,弗里德曼考虑了一个相对而言更加复杂的情况,他假设货币的增量是每年10%,或者每人每年都多获得200美元。如果每个人“立刻作出反应,并且没有摩擦,所有的真实现金的量值也不会发生变化,价格则会准确地按照与名义货币存量相同的方式,以年10%的速率上升”。[26]

然后,弗里德曼又考虑了一个问题,即存储成本和折旧成本变为每年每美元10美分,他说,此时每个人“将持有更小的一笔真实货币量”。他假设,人们意欲持有的真实现金余额为年收入的1/12。此时,弗里德曼分析道:

对每一个人来说,问题似乎是,如果他能减少自己的现金余额,看起来也就能消费更多的东西。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却不能这么做。再者,直升飞机没有改变真实的量值,没有给这个社会增加真正的资源,也没有改变任何实际的机会。个人减少自己现金余额的意图只不过意味着价格和收入进一步的上升,其结果只是使名义货币存货量等于收入的1/12,而不是1/10。[27]

于是,出现的实际情况是,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率超过10%。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10%,是原先的1.1倍;另一方面,真实货币余额下降到年收入的1/12。也就是1.1倍的货币量相当于1/12的年收入,那么可以计算出通货膨胀率将达到20%。显然在这一年内,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水平上升20%,之后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将保持10%。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的调整过度是因为持有现金的成本提高导致的。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一定表现出一种周期反应模式。”[28]他认为,通货膨胀会出现三种转变路径。如图5-3所示,水平线表示最终达到均衡时通货膨胀的水平,横轴为时间,t 0表示起始时间。曲线A、B、C分别代表了三种通货膨胀的模式。上文所述,匀速增加货币供给10%,并突然增加货币持有成本,所导致的通货膨胀路径,类似于曲线A,而其他两条曲线,也明显出现通货膨胀超常上涨的情况。

图5-3 价格上升的百分比

(本图见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8.)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率超常上涨是必要的,“是货币价值周期理论中的关键因素”。[29]之所以会出现超常上涨,是因为:

当货币量开始出人预料地急剧上升的时候,人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初,他们会让真实现金余额超过长期所需的现金余额,他们这样做部分是出于惰性,部分是因为,他们把最初的价格上升视作为随后价格下降的前兆,因此是一种提高所需现金余额的预期;部分还因为,增加的货币余额,最初可能影响的是产量,而不是影响价格,这就会进一步提高所需的现金余额的数量。这样,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价格一定会暂时出现大幅度提升,以使真实现金余额的最初增加和随之出现的长期性的下降恢复原状。[30]

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的超常上涨,发生在人们的预期发生改变时,原来出于惰性和预期价格下跌,而提高了真实现金余额。当预期的价格下降没有发生以后,真实现金余额的数量会减少,他们或者通过减少名义现金余额,或者被动地等待真实现金余额回复到原有水平。如果我们通过方程(3)进行思考,把方程(3)的形式改变成:

ky'是真实现金余额,M 是名义现金余额。在上述弗里德曼提及的飞机撒钱的例子中,当人们开始主动减少现金余额的时候,流通中的名义现金余额会增大,分子M 增大,同时分母ky'减小,这样必定导致价格水平P 大幅提高。显然,预期的变化在通货膨胀率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弗里德曼说:

如果对这一社会成员的反应模式没有更加准确的说明,如果对这一社会成员形成自己的价格运动预期的过程没有更为准确的说明,我们无法对这一特征进行详细的讨论。[31]

当然,弗里德曼也检讨了在这个分析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他认为,“一直将真实的服务流量视作为其最终均衡轨迹与最初均衡轨迹相同的量”,[32]这是有问题的。真实服务流量指的是市场中提供的商品服务,也就是说弗里德曼的分析始终假设,货币增加对生产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在反思中,他认为事情可能未必如此,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或许存在永久性分配效应,也就是说飞机撒下的钱不是均分给每个人的,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钱,这会导致财富不均衡分配,从而消费需求也是不均的,对产出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弗里德曼认为这一点对他的研究来说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因素可能来自另一方面,这就是,真实现金余额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可以被其他的生产要素所替代。比如,一个零售商必须保留一定的零钱,以应付用大额钞票付款的客户。那么在持有现金需要付出成本的情况下,持有这些零钱,就需要有所花费,这时候就可能用人力来替代现金。比如这个零售商可以雇一个小孩跑腿,把客户用以支付的大额钞票,拿到街对面的银行,换取小额零钱,这样他就不需要保留以零钱形式出现的现金余额。这个例子说明现金与其他生产要素存在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可能会导致生产结构的变动,“因为,不同的生产活动就如它们的劳动密集度或土地密集度不同一样,也会有不同的现金密集度”。[33]遗憾的是,弗里德曼没有在反思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他的研究没有沿着货币增量对产业结构影响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他基本维持了货币数量论的传统观点,货币是一层面纱,它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

与之相关的是“首轮效应”的问题。在为《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货币数量论”撰写词条的时候,弗里德曼还提到了货币增加的首轮效应。这是反对者对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批评。首轮效应的意思是:

货币量增加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结果。如果一群人在首轮接受了货币,他们可能会用之于不同的目的而不是用之于另一群人。如果新印的货币在首轮被用于支付商品和劳务,则在该点上,这些货币就直接增加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如果这些货币用于购买债券,或简单地暂时作为缓冲存货而持有,则这些货币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说,就没有瞬时效应。[34]

新印的货币最先被用到了什么地方,支付商品还是劳务,抑或投资某特定产业,这些都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影响:或是总产出,或是产业结构方面。但是,弗里德曼认为,“当‘新’货币扩展到整个经济时,首轮效应就趋于消失。‘新’货币同旧货币相融合,并且以许多相同的方式加以分布”。在他看来,首轮效应最多是短期的。尽管凯恩斯的分析方法给予首轮效应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却“几乎没有给予首轮效应重要性”。他说:“尽管不同的作者一再主张首轮效应是有意义的,但是就我所知,还没有一个人提出系统的经验证据去支持这一主张。”[35]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首轮效应构成了一个猜想。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在弗里德曼看来,无论在逻辑上首轮效应是多么符合推理,都需要经验材料的证明。

如果我们在首轮效应的基础上稍加引申,假设新货币或者增量货币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处理,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从逻辑上说,则必定会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对于奥地利学派的学者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推导,同时这正是奥地利学派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的基础,在后文中,我们将对此进行讨论。

弗里德曼用飞机撒钱的例子说明货币的祸害。他认为,当飞机撒钱过后,社会适应了这一新的情况,每个人的情况会变得更糟,因为一是每个人的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了,只是持有年收入的1/12,即周的现金余额,而不是5.2周(即年收入的1/10);二是“他的真实收入降低了,因为人们已经用现金余额取代了生产资源,这就提高了相对于生产服务价格的消费价格”。[36]前者其实是现金持有成本的提高导致的。后者弗里德曼并没有重点加以说明,但是我们可以理解,随着货币的增加,它对产业结构有所影响,企业主用资金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下降,所以消费价格相对于生产服务价格有所提高。但是这一点,是基于货币增量对产业的影响导致的,然而弗里德曼在这一点的分析是相对薄弱的。所以,就他的总结看,他似乎并没有完美地说明货币供给增加所造成的货币之祸害到底是什么。一个多产的作家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何况《货币的祸害》有点类似于科普读物。但是,我们从弗里德曼的分析里确实还可以注意到:除了他出于传统货币数量论观点而没有继续讨论的货币增加对产业的影响外,还有一点,他在飞机撒钱的例子中有所指出,这就是货币增加对社会中每个人预期的改变,由于无法正确理解货币增加的情况,社会中人们预期的混乱,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波动,有时这种波动会非常剧烈,这对于社会稳定会造成伤害。

无论如何,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复兴,为货币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而建构这个理论框架的实际意义,就在于为考察货币供给的问题提供了基础,怎样的货币供给才是合理的,这成为弗里德曼货币史研究的主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