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探析

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探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贫困形态从单维贫困转向多维贫困,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贫困形式也由单一的物质扶贫向多元的综合扶贫发展,其中教育扶贫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人力资本理论与可行能力理论将有助于理解教育扶贫的内在机理。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则是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从长远来看,教育还能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

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探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随着贫困形态从单维贫困转向多维贫困,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贫困形式也由单一的物质扶贫向多元的综合扶贫发展,其中教育扶贫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人力资本理论与可行能力理论将有助于理解教育扶贫的内在机理。

1.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增加的观点已无法解释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全面的生产要素则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包括所有物质形式的资本而且还包括所有的人力(这里也包括人所得到的知识,即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的技能和有用的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所有的生产技术,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1]因此,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可行能力理论同样认为贫困的本质在于人的可行能力的缺失,正是由于教育机会的丧失造成了部分人群可行能力的缺失或缺陷,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产生贫困人口。[2]因此,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扶贫的根本举措,教育扶贫就是提供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方式。

2.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www.xing528.com)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扶贫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在于如何保障贫困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3]由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能力缺乏,即知识能力的低下是导致农村人口陷入长期贫困的深层原因,经济贫困与教育贫困相互共存且相互制约陷入了贫困的困境,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子女在成年后继续重复父母的境遇,陷入贫困循环的困境。教育扶贫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代际上升的发展能力和平台,通过子代或父代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打破贫困家庭代际贫困的传递发展,从而着眼于消解贫困地区长期存在的贫困文化和状态。

3.教育扶贫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救济式扶贫、项目式扶贫等传统“物质性”扶贫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多年来的扶贫经验证明,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已成为影响脱贫致富事业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国家适时调整战略方向,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向探索“造血式”扶贫。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贫困人口还存在思想上和观念上的落后。传统的扶贫政策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贫困人口依然缺乏脱贫致富的动力和能力,就有重新返贫的可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则是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从根本上讲,解放和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必须依靠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口素质、摆脱贫困面貌的内生动力。从长远来看,教育还能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