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需求曲线:物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总需求曲线:物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经济学家不是通过总支出曲线来说明总供求均衡,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总需求曲线进行分析。表8-2总需求根据表8-2可以作出总需求曲线,如图8-6所示。总需求曲线表示了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由于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曲线:物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凯恩斯用总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来说明短期宏观经济,现代经济学家不满足于短期的分析,长期宏观经济的分析就要借助于总供求均衡分析了。

一、总需求曲线

如前所述,总支出曲线说明了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现代经济学家不是通过总支出曲线来说明总供求均衡,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总需求曲线进行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是指一国经济中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出口表示)。如果用YD表示总需求,C、I、G、NX分别代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则可以把总需求公式写为:

YD=C+I+G+NX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先分析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换而言之,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可以用表8-2反映这种关系。

表8-2 总需求

根据表8-2可以作出总需求曲线,如图8-6所示。

在图8-6中,横轴Y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纵轴P代表物价水平,连接各点的AD曲线为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表示了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从图8-6中可以看出,这两者是反方向变动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就是说,当物价水平高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低;当物价水平低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高。

在总需求中,政府需求由政府的政策决定,与物价水平无关。我们将分别通过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重点分析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图8-6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

人们的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和财产的多少,收入和财产增加,必然引起消费增加。财产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这是因为财产可以分为实际财产与名义财产。名义财产是用货币数量表示的财产,实际财产是用货币的购买力表示的财产。在名义财产不变时,实际财产取决于物价水平,如果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就会增加;相反,实际财产就会减少。

例如,某人有100万元名义财产,当物价水平下降了50%时,他的实际财产也就增加了50%,当物价水平上升了50%时,他的实际财产就减少了50%。

人们的消费不是取决于名义财产,而是取决于实际财产。因此,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就会减少,消费也会随之减少;相反,实际财产就会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由于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用下列关系式表示: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或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上述关系式中“↑”表示上升或增加,“↓”表示下降或减少。

(三)总需求曲线与利率效应

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率,因为利率决定了投资的成本。无论是用自有资金投资还是银行贷款投资,利率都会影响投资。当人们为追求利润率最大化进行投资,并且在利润率不变时,如果利率上升,就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扣除成本后的净利润率就会下降,投资必然减少;相反,就会导致投资成本减少,净利润率上升,投资必然增加,所以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

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就是货币供给的多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利率就会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利率就会上升。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而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量的供给。当名义货币量既定时,实际货币量取决于物价水平,即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货币量增加。这两者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物价水平

当把上述两种关系结合在一起分析时就可以看出: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如果物价上涨,实际货币量就会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必然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由于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用下列关系式表示: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或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四)总需求曲线与汇率效应

净出口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汇率。一国汇率上升,即相对于外国货币更值钱,这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进口增加,但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出口减少。

例如,A国与B国原来的汇率是2∶1,现在A国汇率上升,与B国汇率变为1∶1。原来B国的1元钱相当于A国的2元钱,现在A国汇率上升,货币值钱了,B国货币就相对不值钱了,B国的1元钱只相当于A国1元钱。如果B国某件物品用A国货币表示为2000元,当A国汇率上升以后,用A国货币表示就是1000元,用A国货币表示的B国产品价格下降,A国就会增加从B国的进口,这就是汇率上升引起进口增加的原因。

汇率上升引起一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净出口减少;汇率下降引起一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所以净出口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净出口的。

影响一国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利率。在名义货币既定时,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减少,利率上升;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货币增加,利率下降。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由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求决定。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往往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导致资本流入,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本国货币升值,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净出口减少;相反,则会出现汇率下降,净出口增加。由于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所以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用下列关系式表示: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或 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最终物价上升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系。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口的比例很小,因此,总需求的变动更多是由投资引起的。这样,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利率效应最为重要。

(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图8-7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以上分析的是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这种影响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引起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总需求减少;物价下降,引起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总需求增加。如图8-6所示。

影响总需求的还有其他因素。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在图8-7中,由于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这时总需求从Y0增加到Y1。相反,当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动到AD2,总需求从Y0减少为Y2

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增加,由于一国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增加,都与物价水平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就用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www.xing528.com)

【经典案例】

住房需求是一种投资行为

总需求曲线的分析,还可以通过“住房需求是一种投资行为”来说明。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与购买冰箱彩电汽车一样。在经济学家看来,购买住房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投资不动产。为什么购买住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呢?我们先从这种购买行为的目的来看。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例如,购买冰箱、彩电和汽车等都是为了使满足程度更大。但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称投资收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购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得到享受,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得到收益。住房的收益有两个来源:一是租金收入,二是房产本身的增值。土地是有限的,因此,从总趋势来看,房产是升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把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收益大而风险小的不动产投资。

把住房作为消费还是投资在经济学家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决定消费与投资的因素不同。在各种决定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但在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利率,因为利率影响净收益率,只有利率下降,收益率提高,人们才会投资,而且只要净收益率高,就愿意借钱投资。因此,要刺激投资就要降低利率。如果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刺激人们购买住房,关键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利率。

二、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总供给曲线时,一定要区分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短期总供给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也就是说,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告诉我们,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经济中的总供给量,如图8-8所示。

在图8-8中,SAS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如图8-8所示,当物价水平由P0上升到P1时,总供给(GDP)由Y0增加到Y1。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与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的上升而无限增加。如图8-8所示,当总供给增加到Y2时,无论物价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因此成为一条垂线。这是与总需求曲线的不同之处。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

这时重要的是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如图8-9所示。

图8-8 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8-9 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图8-9中,由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决定的潜在GDP为Y0。长期总供给曲线为LAS0。随着经济增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LAS1,潜在GDP增加为Y1。如果发生了不利于经济生产能力的冲击,则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LAS2,潜在GDP减少为Y2

三、总供求均衡

我们在了解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

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8-10所示。

在图8-10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相交于E点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0,均衡的物价水平为P0。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如果用公式来表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为:

图8-10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可以看出:公式(1)是总需求函数,即总需求取于物价水平P;公式(2)是短期总供给函数,即短期总供给取决于物价水平P;公式(3)是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即总需求(AD)与短期总供给(SAS)相等。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为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公式(1)与公式(2)中的价格(P)是相等的,它们是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相等时的均衡价格。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到底会出现哪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因此,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给均衡的图形中引入长期总供给曲线。如图8-11所示。

在图8-11(a)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

在图8-11(b)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0),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 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过热。

在图8-11(c)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0,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

在上述三种均衡中,只有图8-11(a)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是理想的,其

图8-11 宏观经济均衡的不同状态

(a)充分就业均衡;(b)大于充分就业均衡;(c)小于充分就业均衡

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说明引起后两种均衡的原因,并实现第一种充分就业均衡。

宏观经济均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论证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

【经典案例】

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汇率下降)而一国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升值了(汇率上升)。由于中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在出口产品结构与出口对象上的相同,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国的出口就会减少。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出口减少会引起总需求的减少。这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如图8-12所示。

图8-12 人民币不贬值与宏观经济均衡图

在图8-12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就是短期总供给曲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也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为P0。人民币不贬值使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由AD0向左移动至AD1。这时,总需求曲线AD1与原来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A S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物价水平为P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时的物价水平P0

这就说明总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当总需求减少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和物价水平下降(通货紧缩)时,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