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承诺文化,摆脱含糊文化

树立承诺文化,摆脱含糊文化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经销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准备抢在元旦、春节这个“黄金档期”大干一场,饮料行业的特点是晚一季等于晚一年,晚了就会耽误一年的生意。含糊文化的形成,原因之一是逃避责任的心态。不是,而是向王总询问礼物是否收到的明确答复。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在公司中,在我们的日常管理用语中,从总裁到员工,反对含糊语言,提倡明确的语言;反对模糊思维,提倡量化思维;反对一对多交待,提倡一对一承诺。

树立承诺文化,摆脱含糊文化

在公司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旦有人询问结果什么时候完成,或者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你就会听到许多熟悉的词:估计、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应当是、好像是、基本上……这一类含糊不定的回答,让你无法判断这个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总是得不到明确的承诺。为什么执行难?难在结果定义不清晰,不清晰的原因多半是怕承担责任,因为清晰就等于作出承诺了,承诺就等于要承担责任了,所以还是含糊一点儿好,含糊一点儿就可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含糊文化是执行的一大思想障碍

案例:大约在冬季

有一家国内知名的饮料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开辟市场,丰富产品种类,满足经销商的需求,企业决定在南方再增加一个生产基地,生产明年主推的新产品,计划是国庆节前新产品下线。为了赶工期,老板亲自点将,派出副总裁胡总去南方基地督战。胡总去了一段时间后,老板打电话询问:“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看见新产品呀?”胡总回答说:“我还不太清楚,我去问问张经理。”谁是张经理,就是南方公司的经理,新项目的现场负责人。老板一听就来气了,大声说:“我让你去督战,你却不知道什么时间生产出新产品,还要问张经理?”一会儿胡总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对老板说:“张经理说了,估计国庆节前不可能了。”老板一听就急了,严厉地说:“到底新产品什么时候能下线,你给我一个准信儿行不行?”胡总很认真地回答:“我也向张经理反复询问过这个问题,张经理说大约在冬季……”老板差点儿被气晕过去,《大约在冬季》是一首好听的歌曲,但是如果在我们的企业里大家天天唱“大约在冬季”,企业就活不下去了。要知道,为了新产品按时下线,这家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只是南方工厂的建设资金,还有前期的广告投入、渠道的建设、物流的准备等。很多经销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准备抢在元旦春节这个“黄金档期”大干一场,饮料行业的特点是晚一季等于晚一年,晚了就会耽误一年的生意。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中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唱“大约在冬季”。

如果销售部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款、回多少款,财务怎么安排资金计划?采购部说不准什么时候材料进厂,不敢保证材料质量100%合格,生产部门如何安排生产计划?生产部说不准什么时间交货,产品是否100%符合客户的要求,销售部如何向客户交待?办公室说不准今天有多少人会准时到会,总经理怎么组织召开会议?技术部说不准研发还需要多少资金,新产品是否具有绝对的竞争力,股东怎么决策这个事情做还是不做?财务部说不准成本到底是多少,老板怎么敢与客户敲定价格?承诺,不是给自己的承诺,是对别人的承诺,是便于别人根据你的结果安排工作,做出正确的决策。量化的目标不一定非要说死,但是至少要给一个区间目标,比如最晚什么时候,最早什么时候,最低多少,最高多少,最多几次,最少几次……总不能一直含糊其辞吧。(www.xing528.com)

含糊文化的形成,原因之一是逃避责任的心态。同事之间回答问题时,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故意绕弯子,就是不直奔结果。你问他:“给王总的礼物送到了吗?”他回答:“我已经交给快递公司了……”你说急不急人?你问他:“图纸下周一应该出来了吧?”他这样回答:“刘工出差了,周一不一定回来。”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礼物是否送到”的答案应当是“交给快递公司”了吗?不是,而是向王总询问礼物是否收到的明确答复。“图纸周一能否出来”的答案应当是“刘工出差”吗?不是,而是我们保证周一拿出来,由生产部确认签字。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直接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围着结果打转转,就是不讲结果,公司是讲效率的地方,这种沟通方式只会增加沟通成本,毫无效率可言。原因之二是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喜欢悟道的思维习惯有关。领悟、感悟、开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东方哲学的辩证思维、艺术创作的写意思维、修身养性的禅定思维,都有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但是在商业领域、科研领域、企业管理领域,更需要量化思维。老板做战略不仅仅是提出“我们要成为一家行业中的标杆企业”,更要把标杆企业的指标提出来。技术人员不仅仅是提出“我们的产品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要把产品的参数指标与功能测试标准提出来,并与世界级产品进行对比。财务不仅仅是向股东汇报“我们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良好”,而是要把各项财务指标列出来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人力资源不仅仅是说“我们公司员工待遇太低”,要把我们薪酬、福利各项指标与同行进行比较,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生产不仅仅是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升”,而是要用统计数据分析出来给大家看,找到我们可以改进的空间。

不具体、不量化的思维习惯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沟通成本,降低了执行力,这需要我们长期修炼结果意识才能解决。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在公司中,在我们的日常管理用语中,从总裁到员工,反对含糊语言,提倡明确的语言;反对模糊思维,提倡量化思维;反对一对多交待,提倡一对一承诺。

我们许多的老板,或者管理者总是埋怨员工不执行,其实是自己没有把结果定义清楚。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老板出差前,把生产部、销售部和财务部三位经理叫来,跟他们说:“这段时间,你们要把一件事情干好,就是把新产品价格核算好、制定好。”结果10天之后老板回来了,这件事情依然没有结果。我们的干部当然有问题,但主要责任在老板,是你交代的工作太含糊,到底谁来归口负责、谁来协助,你没有交代清楚,这就是含糊思维,一对多的思维,不是量化思维,不是一对一思维,所以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