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观念否定劳动价值的问题

哲学观念否定劳动价值的问题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用哲学价值概念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是一种生搬硬套,当然是不合适的。然而不少为马克思价值概念辩护的文章认为,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不相关,恐怕也不合适。配第对经济价值定量,马克思对经济价值定性,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哲学观念否定劳动价值的问题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人们大致把价值分为“哲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两大类。哲学界倾向于把哲学价值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哲学价值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经济价值。到底是以哲学价值概念定义经济价值,还是以研究经济价值的方法研究哲学价值,成为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经济学家用哲学价值定义来套经济价值,并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比如,有论者说:“‘价值’这个概念,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应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任何东西有无价值及其大小,总要以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和欲望为转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也是这样看待价值问题的。”[1]“商品价值同样应该是一个‘关系’概念,即商品的效用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样看待商品价值概念,是上述一般价值概念的具体化。”[2]

论者认为,根据哲学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原理,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中实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实践,马克思的经济价值概念应该被否定。论者说:“我认为,由于传统价值论的局限和缺陷始于对价值定义的不当规定,所以价值论的重建应从重新规定经济学价值概念开始,然后及于价值源泉、价值规律的实现条件,以及依据新价值论对新分配制度的论证等。”[3]“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应是一般意义的价值概念,即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具体化,就是说,商品价值是指财富和商品同人的需求的关系,价值有无及其大小,均以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为转移。可见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不是实体范畴;既不是单纯的客体概念,也不是单纯的主体概念,更不是纯粹的主观概念;它是一个包含供给和需求在内的综合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领域的概念。有的学者不同意对价值概念作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理解,他们认为:‘这里所谈的价值,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它仅仅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的价值。离开商品,就不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所论述的价值概念。’(注: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见何秉孟主编:《劳动价值论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页。)在我看来,经济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同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应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不是互不相干,这是经济学价值概念能否成立的一个前提。如果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商品的价值概念,离开了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不能同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相吻合,那它就脱离了价值论的一般轨道,也就脱离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实践,这样的价值概念还能有什么一般的科学依据呢?当然,我们对商品价值概念的上述界定,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实践,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实践。离开价值论的一般科学依据,是不可能同实践相吻合的。”[4]

用哲学价值概念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是一种生搬硬套,当然是不合适的。然而不少为马克思价值概念辩护的文章认为,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不相关,恐怕也不合适。

第一,哲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原理,是客观真理,因此,经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关系,正如论者所说,应该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经济价值中蕴含着哲学价值,经济价值包括在哲学价值之内。但是,经济价值的系统研究已经长达2000多年,而哲学价值的系统研究不足200年,人们对哲学价值的研究比对经济价值的研究不仅时间短得多,而且也肤浅得多。配第对经济价值定量,马克思对经济价值定性,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哲学价值距离定性和定量还有相当一段路程,何况哲学界对哲学价值和价值哲学的认识尚未统一,对于经济价值和哲学价值同一性的探讨还不深入,怎么能轻言以哲学价值的定义代替经济价值呢?(www.xing528.com)

第二,关系的反映并不是关系本身。论者引用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产生于人们对待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来说明商品价值也应该是一种关系,这种推理的逻辑是错误的。价值产生于人们所需要的物的关系,并不等于价值就是人们所需要的物的关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张三和李四是夫妻关系,二人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夫妻关系的产物,反映了夫妻关系,但孩子决不是夫妻关系本身。

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40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改革开放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的错误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非科学的,就像造不出原子弹不能说物理学关于原子核变的理论是错误的一样,这个道理是浅显易懂的。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始终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进行商品生产,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汲取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利用国内外资源,都是我们党适应当前具体情况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

笔者认为,在理解马克思经济价值原理的基础上,从经济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同一性入手,探讨哲学价值问题,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一是用研究经济价值的方法研究哲学价值,符合哲学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蕴含着一般性的哲学原理。作为哲学价值中的一个部分,经济价值是特殊的价值。在经济价值这个特殊的价值中,蕴含着一般的哲学价值。由于经济价值是哲学价值的一部分,经济价值中蕴含着价值的一般性,因此,在哲学价值概念尚无定论时,不妨用经济价值是劳动产品的同一性来探讨哲学价值是否是各种价值的同一性,探讨这种同一性是什么,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能不能逐步达到统一。二是用研究经济价值的方法研究哲学价值,以事物的有用性为前提。经济价值以事物对人有无使用价值为前提,哲学价值也应如此。凡是某种适合人的需要的对象,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由于人们认定某事物有没有经济价值,主要依据的是该事物有没有使用价值,能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所以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它们的不同点是,作为承载经济学意义价值的使用价值,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而世界上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作为哲学意义价值承载者的使用价值,不仅有物质的、有形的,还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抽象的,甚至是一次、二次和多次抽象所形成的概念性抽象具体。经济价值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哲学价值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广泛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社会关系。哲学价值所说的客体,是自然界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所说的主体就是人,包括个人、人群和社会。事物只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才能被人判断为有意义,才能获得价值性。如果事物没有用,人们就会认为它没有价值。但是,事物有价值不等于它可自动显示其价值。知道了这个事物有价值,但要探索到它的价值是什么,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事物对不同人的需要的满足度不同,人们对这种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但这并不能说明同一事物的价值是随心所欲的。比如,一个馒头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十分需要,这个饥饿的人会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很大;而对于一个吃得很饱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很小或无价值。这也是效用价值论者的立论依据。但是,事物的效用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是你认为它效用大,它的效用就大;你认为它效用小,它的效用就小。主观效用价值论者正是离开了客观实际陷入了唯心论不能自拔才使其理论成为谬论。哲学价值由于涉及非物质的效用,因而更能使人陷入唯心主义。例如,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说,人可以为爱情抛弃生命,为自由抛弃生命和爱情。这里有一个立场问题。如果站在个人的立场,抛弃了生命,爱情和自由都没有了存在的依附,爱情和自由还有价值吗?如果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舍弃了个人生命和爱情为自由而奋斗,换来大众的爱情自由和其他自由,从价值的一般性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来讲,当然是值得的。三是用研究经济价值的方法研究哲学价值,是脑力劳动的功效被广泛认识的必然。经济价值的突出表现是人会对事物进行改造,使之被人利用,哲学价值也有这种特点。只不过哲学价值中的事物,不仅有物质产品,更有非物质产品特别是寓寄于微观的大脑中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也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人们常说的思想工作,就是改变人的思维程序、思维结果的工作。比如,有人认为通过向社会索取,能为个人捞钱,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就是幸福,就是快乐。但是,经过别人做他的思想工作之后,他改变了这种认识,认为为人民的幸福而工作、付出、贡献,才是幸福和快乐。这种思想工作的过程,对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来说,他的工作有价值;对于工作的对象来说,他的思想转变过程,形成价值。这种价值寓寄于思想认识之中,思想认识的转变,就是产品。这时,客体就获得了价值性。这种价值性被并入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就合而为一了。人类的一切都可用价值来衡量,包括人的行为、精神、欲望、情绪等等。由于现在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尚欠缺,所以对哲学价值的认识也不可能深刻。有的客观存在虽然暂时不能获得价值性,但并不等于它永远不能获得价值性。由于人的认识有局限,某些事物的潜在价值可能暂时未被发现。随着人们认识层次的提高,事物的潜在价值会逐步被发现。四是用研究经济价值的方法研究哲学价值,在于两种价值都具有交换性。任何哲学价值都有经济学意义。经济价值统一于使用价值体,使得使用价值体具有等价交换性。哲学价值也如此。不论是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事物,凡是有使用价值的,都有价值,都具有等价交换性。而这一点,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具体事物形态多种多样,人们把事物的使用价值的真实性、形态、功效和对人的意义概括为真善美,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绝对不能等价交换,否则,将会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斤斤计较盛行。比如,一个大学生为救一个落水的小学生牺牲了,有人说这位大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但也有人说大学生已经成才,而小学生正在成长,大学生的行为是得不偿失,没有价值。这位大学生的行为到底有没有价值?如果有,其价值有没有经济学意义?能不能用等价交换的观点来衡量?这里也有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如果从个体的角度看问题,则大学生的价值大于小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因为救小学生而牺牲,肯定是得不偿失。但如果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问题,就不一样了。大学生救人的行为,可以感染很多人,与脑力劳动的科研成果一样,产生乘数效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有很大的价值。只不过这种感染力影响的是人的大脑加工厂,人们看不见大脑加工厂对思想的加工过程。能不能以等价交换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能。因为等价交换的前提是功效价值,即产品使用的时间,这个大学生行为影响的持续时间,就是他的行为的巨大功效价值。再比如,经济价值的交换要遵守信用,信用就是良心与良心的等价交换。经济价值因为交换而被发现,哲学价值因为其形态多样,有的目前尚无法用于交换,增加了人们研究的难度。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需求。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客观事物可以其五彩缤纷的多样性来满足人的多样性的愿望和需求,人也可以依人对自然的认识,多方位多角度地改造自然,把多样性的自然改造为人所需要的自然。人在改造自然时,自然也影响人,人总是受到自然的制约。所以,人对有使用价值的自然或人工自然的需要的满足是相对的,是在相互比较中获得的。例如,在没有汽车的年代,相对于步行来说,人们只要有了马骑,就很满足了。有了汽车,相对于骑马来说,人们感到只有坐汽车才能满足。只有同质,才可以进行比较。不论交换与否,哲学价值都是衡量不同使用价值多或少的具有可比性的同一性,与使用价值统一于某一具体事物中,如同经济价值一样,是使用价值同一性的量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