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解析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解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中教授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其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为企业揭示了知识创造过程中的规律。可见,在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中,包括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四个重要过程。通过SECI每一轮的知识转化,最终结果都是提升组织创造新知的层次,并且可以周而复始,实现螺旋式上升。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解析

2017年3月,创新与知识管理峰会(IKM)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旨演讲重量级嘉宾是全球著名的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教授。野中教授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其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为企业揭示了知识创造过程中的规律。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的,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进行了全面论述。该模型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而企业知识则包含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SECI模型主要阐述了知识创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的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二阶段——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通过倾听以及深度会谈(dialogue)等方式,借此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组合化(combination),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一种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即显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标准化格式化的文件,最后完成知识结合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不断上升成为组织知识,进而能更方便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即汇总组合。

第四阶段——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内部升华指的是知识螺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是由结合化产生的组织的显性知识被成员吸收学习之后,形成的各个成员的隐性知识,组织成员再把形成的隐性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属于内部升华。

可见,在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中,包括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四个重要过程。它始于隐性知识,通过个体、团队、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创造新知,秉行创新。四种知识转化模式,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SECI每一轮的知识转化,最终结果都是提升组织创造新知的层次,并且可以周而复始,实现螺旋式上升。知识创造的螺旋从个体出发,从团队到组织,从部门到企业,不断拓展,不断弥散,不断扩大。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程序是一种动态、连续的过程且为螺旋状,逐步由组织多层网络中的个人、群体扩散到组织内和组织间进行交流、扩散知识的活动组合。在此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成员通过类似学习的转换过程,将镶嵌性知识体现在产品、服务以及组织系统规划等具体能力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