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与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与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持续扩张,粮食、油料加工和生猪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均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826.55亿元,同比增长11.5%。湖北正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襄阳·华中绿谷为“中国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其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三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全年完成农业部和省级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80个。

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与农村经济运行分析

襄阳市是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2个、全国20个整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之一。这标志着我市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新阶段。2014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第三年保持在百亿斤之上。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4元,增长12.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53平方米,家庭恩格尔系数38.38%。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持续扩张,粮食、油料加工和生猪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均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826.55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89家,其中襄大农牧过百亿元,成为全省第三家过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已拥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示范园区,6个市级特色园区,园区聚集效应逐步彰显。品牌培育取得新突破,“驰名商标”上升到11 件,有效“三品一标”达288个。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1.土地规模化开发成效显著

襄阳市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一是针对储备补充耕地总体质量不高,水田、水浇地数量较少的现状,全面开展旱地改水田、水浇地工程以提升耕地质量。2014年计划完成“旱改水”966.67公顷,并分解到各县(市)区组织实施。二是全市共争取国家、省级立项投资土地整治项目23个,建设规模20.67千公顷,总投资5.7亿元;储备入库土地整治项目5个,建设规模7千公顷;策划汉江洲滩土地整治项目1个,建设规模20千公顷;完成了5个土地整治项目初步验收,验收面积8千公顷。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方式,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直接承担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创新试点,共上报项目4个,建设规模3.33千公顷。四是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已全部建起。全市已建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乡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99个;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2091个。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3.06千公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3.2千公顷。

2.林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襄阳市制定了千亿级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确立了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森林旅游等十大林业产业。湖北正全公司的“人人康”茶油和湖北汉家刘氏茶业有限公司“汉家刘氏”茶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13 件。湖北正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度我市新增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根据普查结果,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林业企业133家,涵盖了林木种植培育、林木种苗花卉、木制品加工、木浆造纸、森林食品加工、林下经济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业生物、生态旅游、林业服务和林产品流通11 大类别。在10月11—13日举办的首届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上,襄阳参展的27个林产品获奖,其中绿色产品金奖10个,绿色产品优质奖17个。全市应确权面积为1127.215万公顷,已确权面积1118.265万公顷,确权率99.2%;发证面积1117.325万公顷,发证率99.1%,在全省名列前茅。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全省建立了首家区域性林权交易平台——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目前交易中心已与农业银行襄阳分行等8家银行签订授信协议额225亿元;办理林权交易239 起,发放抵押贷款1亿元。1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襄阳·华中绿谷为“中国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其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林业金融创新产业园。

3.水产养殖业发展壮大

襄阳市目前有各类渔业户4.4万户,从事渔业养殖12万余人,但整体规模较小,水产品没有特色。而一些特色的养殖户,因分散在不同区域,无法形成合力,难成气候,抵御风险能力较差。2013年底,襄阳市以创建特色水产、高效渔业为突破口,以“三改一建,鱼池连片”为重点,开展秋冬渔业开发工作。共改造塘堰1646.67公顷,改造小型水库500公顷,改造精养鱼池1043.4公顷,新挖鱼池500公顷,为新一轮的秋冬渔业开发奠定了基础。2014年,市水产局提出打造“水产富翁工程”,通过技术帮扶、资金扶持及融资帮助等措施,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塑造襄阳特色水产品牌,并在三年内培育30个水产千万富翁,300个水产百万元大户,3000个十万元渔民。一是培育养殖领军人特色水产大品牌,甄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的,水产较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大户,将多家大养殖户联合起来发展养殖合作社,或者养殖示范基地等,承包水面向专业大户、渔民合作社流转。二是通过对鱼池进行连片开发,清淤改造,完善排水系统、水电路和渔业机械等设施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及襄阳养殖业科技含量。三是积极与银行联合开展水产养殖业融资计划,已与农业银行农商银行达成了融资意向。只要是市水产局推荐的水产养殖大户,可享受优先选择、额度放大、利率优惠和提前放贷的待遇,可通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三种途径进行贷款。

(二)农业结构及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1.农业综合生产整体水平提升

一是巩固粮食作物面积。通过优化作物布局,推进规模化生产,实行压减冬闲田目标责任制,调减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等多种手段,我市夏粮和玉米面积分别增加4.5万亩、13.78万亩;全年粮食复播面积达到1150.47万亩,比上年扩大15.27万亩。二是狠抓科技推广。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药剂拌种、主导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防等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作物单产的提高。三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全年完成农业部和省级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80个。襄州区部级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田块亩产达到542.9公斤,再创湖北小麦单产新高。四是加快种子工程建设。襄阳垦区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建设逐步落实,襄阳市原种场小麦原种繁育基地项目有序推进。五是加快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步伐,重点扶持155个农机合作示范社,玉米机播水平达60.3%;全市农机购机补贴(第一批)发放8770万元,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率达到74%。

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市家庭农场达到447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个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44家,各级示范社达到89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7家。市财政专列150万元资金,对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和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进行奖励,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高效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模式,探索出家庭农场“四基同创”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出了“巴士贷”等系列金融支农产品。大力开展“银社对接”和“农社对接”,农经部门与湖北政泰担保公司合作开展了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费补助试点,与邮储银行合作增加了对农民合作社的融资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就近到城市社区开设“楚合商城”直销店,目前已有9家合作社进入全省项目补助范围,每个门店可获省农业厅项目补助资金1万元。(www.xing528.com)

3.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

市本级和襄城区、樊城区、高新区、经开区共建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已挂牌运营,成为鄂西北第一家市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南漳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于去年5月挂牌运行,是全省第一家县级交易中心;枣阳老河口、谷城、保康宜城交易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襄州区8个乡镇铺开全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建立“综合性、跨区域、信息化、大统筹”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支持植保、机收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竞相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因地制宜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多点试验示范格局。一是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谷”。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专家评审,已上升为省级战略。二是加快建设樊城都市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概念性规划已通过评审,正在抓紧推进实施。三是继续推进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已有20个项目入园落地,6.67千公顷高效农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二期2千公顷土地整理全面开工,整合投入项目资金近亿元。四是深入推进襄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苗木花卉、休闲旅游、教育科研三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框架,在建及签约投资项目达29个;以中华紫薇园为代表的20多家苗木花卉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种植规模达到1.33千公顷;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4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收入3.25亿元。五是扎实推进“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10个整镇试点有序推进,其中,双沟、尹集两个省级试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初步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5.汉江流域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起步

9月25日至9月28日,以“生态汉江·绿色产品”为主题的汉江流域(襄阳)农业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提升了襄阳农业在汉江流域中的重要地位。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亲致贺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宣布开幕,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致辞。汉江流域3 省15个地(市)48个县(市)区全部派出政府代表团参展,汉江流域15个地(市)农业部门签署了《共建汉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倡议书》,此外,汉江流域外多个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也踊跃参展。观展人数超过13.2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3.2亿元。

(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粮食生产过程中,低温冷冻、小麦成熟期连阴雨、罕见“五连旱”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病虫害也叠加发生。我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一是发放农资综合补贴67781万元、粮食直补12663万元、良种补贴14320万元,落实“一喷三防”等惠农政策,增强支农资金后盾。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累计争取十二大类111个水利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大李沟红水河至普陀堰应急连通工程试水成功,“汉江—南渠—护城河”水系连通工程全线沟通,小清河浩然河等水系“防洪+景观”综合治理等11 项工程进展顺利。解决易旱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完成投资2.84亿元。渠道清淤硬化4358公里,整治堰塘3387 口,新建及整修泵站2851处,水毁修复966处。。

(四)生态环境保护多策并举

全市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进行了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四大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着力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市90个涉农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逐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全市新配垃圾桶4万个、垃圾处理车2280辆,新建垃圾池1.2万个。积极推动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将畜禽废弃物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生产成生物有机肥,“变废为宝”。在樊城、宜城、南漳和保康建立起大型生物有机肥公司。全市涌现出尧治河村、堰河村等一批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美丽乡村,4个村镇入选“十大荆楚最美村镇”,2个镇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78个村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成功,投入资金8亿多元,完成骨干道路绿化1297公里,乡村道路绿化1451公里,20个村入选“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2014年,全市有293万人次履行了植树义务,尽责率达92.9%,植树1002万株,人平 3.4株。

(五)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我市加强农村农业人才培养,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建设。201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合计235.70万人,全市乡村从业人员221.32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其中:本地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74.67万人,比上年减少4.53万人;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4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29万人。根据本省2014年发布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情况现状统计,我市2010年当年农业转移就业人口9.93万人,其中跨省转出的人口占65%,之后该比例逐年下降。2014年我市农业转移人口5.46万人,跨省转移人口占45%,说明在本省、本地就近就业的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