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者生存?人才生态圈优化

胜者生存?人才生态圈优化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圈”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是独立的个体。首先,个人是人才“生态圈”的根本和原点。探讨人才“生态圈”,自然离不开人,离不开世界上每一个从生到死的正常人,我们称之为“个人”或“个体”。其次,环境是人才“生态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最后,组织是人才“生态圈”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胜者生存?人才生态圈优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孤立地存在。“世外桃源”只是人们为了逃避现实而虚构的世界,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如果真的存在“世外桃源”,就应该永远不会被现世之人发现。

世间万物,只要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生下来就智力超群的少年天才,还是武侠小说中隐身于高山密林中的绝世高手,都离不开自己的生态圈。少年天才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开发也会黯然失色,绝世高手的武学绝技更不是平白无故就可以练成。

“生态圈”本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因为近几年来被引入到商业领域而备受关注。“跨界”“融合”“平台”“链条”“颠覆”等商业术语频频出现于各种商业场景之中。乐视倡导的“生态化反”概念不仅引起了企业界极大的关注,也导致了社会众多的非议和争辩。所谓“生态圈”,其实就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因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生态圈”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主要包括: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核心要素。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果把人才也看作一种“生物”,人才“生态圈”会是什么样的呢?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人才都不仅仅是一种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诸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大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宏观层面,小到组织、家庭或者朋友、伙伴等微观层面,都会对人才的培养、形成、发现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个人是人才“生态圈”的根本和原点。人才也是人,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妖精。没有人,自然就没有人才。探讨人才“生态圈”,自然离不开人,离不开世界上每一个从生到死的正常人,我们称之为“个人”或“个体”。

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身体与智力正常发育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也可能不会成为人才。天才与非天才相比,只是前者成为人才的概率更大一些,付出的努力会少一些。如果从社会发展来看,从古至今,人才一直都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个人能够成为人才者也属于凤毛麟角。即使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与教育水平快速提升,驾驭自然与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高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的人才层出不穷,但是如果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因素考虑在内,个人成为人才的机会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提升。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分析数据,公元1年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从1987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截止到2016年10月26日,全世界共有人口72亿多人。当每个人身边的人才越来越多时,人口的总数也在越来越多。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才不是你想成就能成的。无论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还是励志演讲和“正能量”,都只是人生路途中的一些花边和点缀而已,有用但无大用,沉迷于此还可能对世界的真实性形成错误的认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出现“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奇异现象,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梦见真龙上身后生下刘邦。中国民间有诸多这样的名人传说,但其实都是个人功成名就之后为掩人耳目而故意混淆视听,甚至牵强附会。现代有些成功人士也喜欢炫耀或者吹嘘自己所谓的“成才之道”或“成功之道”,至于内容的真实性如何只能依靠每个人的理性与逻辑去辨别。

个人成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比如个人的身体与智力发育状况,自身性格、态度与对外部世界领悟时间的早晚、领悟程度的高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与社会文化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至于哪个方面在个人成才过程中会起到主导作用,必须结合个人的自身差异、成长经历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次,环境是人才“生态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更是文化氛围中的人。因此,对于个人来说,环境有很多种,既有天气、温度、阳光和水分等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创新环境、家庭环境等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理机能,是个人能否成为人才的生命基础保障。人文社会环境则会影响个人的教育与学习状况、知识与眼界状况、思考与思维方式、行为与实践方式、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状况等。

各种环境对个人的成才影响也是不同的。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比如家庭环境;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是直接而又明确,比如战争环境。还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感觉到,比如文化环境。

人自从出生之日起,就与环境如影相随,一直到衰老死去,重新回归物质的原生态。因此,人离不开环境,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是同一个道理。不过,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不仅会被动地感知和适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规避、改变甚至创造环境。从“天人合一”到“愚公移山”,从“人皆可以为尧舜”到“孟母三迁”,从“龙生龙,凤生凤”,到“逆境出人才”,都是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相处的结果。(www.xing528.com)

最后,组织是人才“生态圈”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也就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就出现了原始群,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群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组织形式,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其实不仅是人类,即使是动物,也会有组织地活动。比如狼在狩猎和攻击敌人时会组成狼群。狼和狈喜欢协同作战,一起狩猎,“狼狈为奸”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组织的出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能够占据地球生物链顶端的关键。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有明确的、共同的目标、结构和规则,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因此,组织不仅需要个人作为成员,更需要人才来领导和管理组织,以达成共同的目标。这样一来,组织不仅成为人才的需求者和消费者,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培养与成长、锻炼与实践的平台。人才与组织在相互需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实现了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并逐渐成为命运共同体。

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类现实生活需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商业企业组织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公共事业组织和事业合伙人组织等。无论哪一种组织形态,都既需要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为人才提供了实现价值的人生舞台。因此,一个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世界,不仅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更需要人与组织的良性均衡发展。

任何组织需要保持生机与活力,都需要建立组织体的自我造血、新陈代谢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就是要保证随时有新鲜血液注入组织体内,及时把陈旧和病态的废弃物排出组织体外,这就是组织内人才的进出机制。引进人才首先需要发现人才,但是人才的脸上并没有写着“人才”两个字,并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人才发掘。唐代政治家、思想家韩愈在《马说》中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在民间拉车驮货而无法驰骋千里。如果没有伯乐,我们就会明明埋没了人才还整天埋怨找不到人才。由此来看,伯乐无论是一个部门,还是部门中的一个人,都是组织中的关键角色。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才“生态圈”的三大核心就是个人、环境与组织。如图3所示,这三项核心因素即如同风车的三个叶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人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人才风车”生态系统。另外,教育和文化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才发掘者——伯乐对人才的选拔负有责任重大的使命。

图3 “人才风车”生态系统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使命,人才“生态圈”里为什么没有把教育专门列为一个独立的核心要素呢?

首先,教育对个人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即使一个智商水平再高的民族也不会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更无法形成整体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过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行为本身,更是取决于个人、组织与环境三者对教育的协同。换句话说,教育必须无缝隙地融进个人、组织与环境三者之中,才能收到人才培育的效果。

其次,教育对人才的培育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创新型国家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人才,只是个人成才比例高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最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提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中国著名教育家、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1918年时就奋力疾呼:“教育的本质在人格,否则就是堕落。”归根结底,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成才,而是成人,是为了让每一个人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如果教育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个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功能就被扭曲变形,最终只能培养奴才却无法造就人才。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古代的“八股文”了。

总之,人才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如何能让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产生巨大的能量造福人类,需要个人、组织与环境的协同作用。就像一架风车,只有所有叶片都围绕着叶轴一起转动,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巨大风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