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1重庆人才发展报告:优化人才生态对策建议

2021重庆人才发展报告:优化人才生态对策建议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重庆人才生态客观评价指标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在19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急需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聚集效应,抵御人才流失。本研究发现重庆市教育情况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9位,处于中等水平。

2021重庆人才发展报告:优化人才生态对策建议

1.城市整体环境优化建议

(1)以“重庆英才计划”为统揽,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一是要以“重庆英才计划”为引领,加快政策品牌化进程,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完成人才划定标准制定和人才需求核算。二是优化人才政策结构,提高人才政策的可持续性。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加大市场型工具和引导型工具的占比,充分发挥市场与企业的力量,塑造良好的人才生态。三是在做好政策本身的基础上,创新政策宣传机制。首先要用活人才网,打造全类型、跨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工作网。然后,要送政策上门,开展“送政策到基层到企业”活动。此外,综合运用报刊、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抖音等其他宣传方式。四是构建人才政策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更新人才政策。在市委人才办的基础上,可组建人才政策评价和反馈小组,负责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工作。第一,要与用人单位和人才密切沟通;第二,要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第三,要探索人才政策动态调整退出机制。

(2)聚焦城市发展方向,推进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这将为重庆的发展提供长足的动力。基于此,重庆应系统把握国家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促进双城经济、科技、人才发展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重庆市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特有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应充分利用成都市科技产业及人才资源的领先优势,通过成渝高校联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等平台和机制,推动落实工程科技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公共资源共享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与重庆市科技产教融合。二是通过产业互补共融推动多层次、多种类人才的合理配置,推进成渝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互认体系,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宜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等措施,积极融入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减少各类人才的无序流动,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壮大人才队伍。三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推进人事人才政策互认、服务共享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共享双城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吸引力,提高重点产业岗位从业率,做大双城经济圈人才蓄水池。

2.经济环境优化建议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产业人才聚集效应

廖常文、张治栋等提出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更是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稳定经济增长上,目前,西部地区无法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应当向东、中部地区靠拢,实现充分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壁垒,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3]。目前,重庆人才生态客观评价指标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在19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急需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聚集效应,抵御人才流失。为此建议:一是要发挥传统产业人才聚集效应,抵御人才流失风险;二是要推动人才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人才和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三是要推动成渝双城产业一体化,推进成渝人才协同发展。

(2)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本研究发现,重庆目前“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开放程度”均处于人才生态客观评价指标排名中的第18位,急需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才可能满足人才的进一步需求。为此建议:一是要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通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优质外来企业;二是要激发企业活力,发挥本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三是要加大对新兴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

3.科技创业环境优化建议

(1)努力搭建科技创业平台,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机会

研究发现,重庆市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创业环境发展受阻,科技创业平台的建设力度不足,因此要努力搭建科技创业平台。一是要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括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二是要加快企业科创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快促进产教融合;三是要优化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是重庆布局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提升城市发展优势和发展亮点的重要措施。重庆市在科技发展实力和发展成效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重庆发展的明显短板。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尚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更应在此阶段进行统筹规划,助力科学城平稳向好发展。一是从短期来看,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应利用本身的定位和优势向国家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引进国内外一流科教平台和高层次人才落户科学城,大力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布局,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企业总部、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以及创新性企业平台,增强重庆的科技创新实力;二是从长期来看,应着眼于科学城建设的人才需求,梳理当前重庆市优秀科技人才存量与差距,深入实施尖端科技人才引进专项政策,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小组,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寻求高端人才,逐步打造有层次、有实力、有引领作用的科学城“人才特区”生态。

(3)强化人才创新服务配套措施,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研究发现,重庆市城市科技创业指数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排名靠后。要强化人才创新服务配套措施:一是要立足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树立以支持科技创新为目标的科研管理理念,将创新驱动的理念贯穿科研方向选择、科研团队组建、科研平台运营、科研项目执行、科研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和模块,通过管理服务创新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二是可以为人才提供咨询服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邀请创业成功者、大中型企业家、经济顾问等组成专家服务团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三是社会就业保障机构要重视改善青年人才生活、就业和住房待遇,给予他们良好的创新创业保障条件;四是要引导各类企业加强对人才的激励保障。

4.生活环境优化建议(www.xing528.com)

(1)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非匀质分布,适龄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已成为各大城市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发现重庆市教育情况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9位,处于中等水平。保障人才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对人才的保留具有关键作用,重庆市应该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为此建议:一是提升公立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各公立学校应该定期对自身的教师队伍进行“整编”,吸纳新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二是以“公助私立”的形式兴办高水平私立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配给人才群体;三是实施“优质教育名额预留分配计划”,加强人才工作相关部门与重庆市重点中小学的合作,获取重点学校入学名额,保障人才子女能够获得优质教育。

(2)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人才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作为公共政策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是人才选择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发现,重庆市医疗情况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18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劣势,重庆市应该把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作为生活环境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为人才制订“健康管理计划”,全面专业地为人才健康保驾护航,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为不同类别的人才提供保健医生上门巡诊服务,配备家庭保健药箱,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跟踪回访;为高层次人才试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完善落实每年定期体检

(3)大力发展交通,提升人才的生活宜居品质

城市因经济发展而对人才产生强大吸引力,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研究发现,重庆市交通情况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18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劣势。重庆市交通拥堵问题大大增加了人才的出行成本,重庆市应该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满足人才的出行需求。为此建议:一是搭建基于大数据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丰富技术手段构建智能交通决策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全球定位等技术,实现航空、高铁、市域快线、轻轨、地面公交的多线接驳和无缝换乘,进而提高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升道路供给水平,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大公交优先发展力度,推进交通安全设施提档升级;三是创新交通拥堵问题治理手段,完善政府规制,适当增加私家车出行成本,注重宣传教育以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

5.人才事业发展环境优化建议

(1)搭建人才事业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聚焦激发人才活力是人才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对重庆市人才生态的主观评价调查结果中发现,人才对重庆市的发展环境评价较其他两类环境更差,这就需要将人才发展体系建优建强,建议如下:一方面,优化市内外人才交流平台,凝聚发展战略资源。重庆市目前已有过搭建包括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会、海归学子交流会、高管及高端人才交流会等人才交流平台的初步尝试,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以全市、全县(区)或行业的形式,通过成立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或技术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与重庆市及其他城市的人才加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构建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一是要增加人才评定主体,由政府牵头,与人力资源机构和高校专家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二是要扩大人才评定范畴,适当增加人才评定方式,使政策覆盖到更多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三是要制定人才自主管理办法,倡导企业充分发挥人才自主管理作用,根据自主管理办法实现人才在区域、行业内的相互认定。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聚才的主体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不断涌现,归根到底还取决于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与管理机制[4]。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凝聚功能,一是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培训进修与加薪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二是打造企业家综合提升平台,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营造企业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三是建议直接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人才的引、用、育、留,纳入对优质企业的考评标准中,由政府组织专家、企业家团队、知名HR团队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作为企业考评依据的同时,将改进建议反馈给企业,以提升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优化人才晋升体系,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根据调查,晋升空间问题是重庆市人才高影响低满意的突出因素,急需重点改进。具体讲,政府可从4个方面引导企业对晋升体系进行优化:一是提升员工晋升成长体系的科学规范性,合理确定员工层级,调整细化序列划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构建以岗位为基础、以业绩贡献为依据,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员工晋升体系;二是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完善人才成长通道职位序列,有序贯通与其他序列的晋升通道,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三是推进宽幅薪酬制,以岗定薪、按岗分级、一级多档,突出不同岗位薪酬标准的差别,员工的薪酬增长渠道在职务职级晋升逐级增长或职务职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考核逐档增长;四是完善科学合理的晋升评价指标,以任职资格认证为起点,系统完善晋升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人才生态客观数据(19个城市)

课题负责人:李 志

课题参与人:朱 帆 胡大德 陈仙歌 陈 旎 薛红杰 张 宇 吴 琳

此课题为2020年度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人才工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2021年2月结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