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让绕指柔变为百炼钢?——王阳明三立探秘

如何让绕指柔变为百炼钢?——王阳明三立探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立德”来看,王阳明不仅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从“立言”来看,王阳明创立“心学”来弥补“程朱理学”的不足,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反观王阳明的一生,则是从“绕指柔”修成“百炼钢”的艰辛曲折历程。但是,他以一介书生,从“绕指柔”最终修成“百炼钢”的成长历程更是为人敬仰、发人深思。

如何让绕指柔变为百炼钢?——王阳明三立探秘

自从通俗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奉王阳明为明朝第一大家开始,王阳明以及他创立的心学便开始“火”遍中国大江南北。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两会讨论时提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其实,这已经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推荐王阳明的哲学理念了。

心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由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首创。心学自创立以来,在国内一直就有争议,影响不大,到了民国时期因为儒学的衰落,甚至濒于失传。在20世纪,心学又被戴上了“主观唯心”的帽子。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一直不为人重视的心学,传播到日本以后却成了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学派,并为日本维新变法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就连韩国,也一直有阳明学派。

沉寂了很久之后,王阳明以及他开创的心学又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新兴起。与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兴起相比,这一次的复兴明显具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和更为深远的期许。

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思想混乱和价值多元的现象,社会风气萎靡消沉,因此阳明心学应时而起。王阳明和曾国藩曾被后人称为“千古两完人”,曾国藩对王阳明也推崇备至,曾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当今时代,既是价值多元化社会,也是矛盾多元化社会,国际、国内皆是如此。因此,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既有生命力,还能接地气的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无疑是首要之选。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就是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就是成就大事业;立言就是为后人留下思想学说。纵观中国历史,能做到此“三不朽”的人,能够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其实只有两个人:孔子和王阳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已然成为“至圣先师”,自不必言。清朝名臣曾国藩,并无自己独立思想传世,且杀伐过重,只能算半个。因此,王阳明是当之无愧的“三立”代表。

从“立功”来看,王阳明多次率军平叛,无论是江西民变,还是宁王之乱,西南部的盗贼和叛乱,恩威并施,从无败绩,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以至于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如此感叹:“一生俯首拜阳明。”

从“立德”来看,王阳明不仅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从“立言”来看,王阳明创立“心学”来弥补“程朱理学”的不足,成为一代儒学宗师。记载了王阳明思想学说的著作《大学问》与《传习录》等在当时就影响深远,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各国。

一介文人王阳明,为什么能够取得集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不朽成就?(www.xing528.com)

西晋诗人刘琨在作品《重赠卢谌》中曾用一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伤和哀叹。反观王阳明的一生,则是从“绕指柔”修成“百炼钢”的艰辛曲折历程。

王阳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求道、悟道、知道、传道、行道”五个阶段,同时,如同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所说,也经历了其学术思想的两个“三变”。

第一个“三变”,就如王阳明自己所说,是早年立志“学为圣贤”,开始“求圣”之路,从熟读辞章,到研读朱熹儒学,再到“求诸老释”,总是迷茫而不得解。直到“龙场悟道”,才感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经历了其人生中诸多大喜大悲。王阳明虽然出身显赫,但是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十三岁丧母,中年时曾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而大病一场。步入官场之后,因仗义上书而触怒宦官刘瑾,被杖责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路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被逼无奈之下,伪装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龙场在当时属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虫蛇横行,瘴气弥漫,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只能住石洞、食蕨草。但是王阳明没有气馁,一边教化民众,一边潜心思考,最终历经二十年终于“得其门”“入其道”。

二十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王阳明来说,却经历了刻骨铭心、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虽然饱尝各种磨难与挫折,但是支撑王阳明一路前行的,恰恰就是其心中一直未变的“求圣”志向和始终不渝的责任担当。

第二个“三变”,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先是感悟到追求圣人之道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继而又提出圣人之道的精义在于“良知”,最后总结出只有“致良知”,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不仅达到了其思想的巅峰,也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其思想学说,不仅做到了“知其道”,而且做到了“行其道”“传其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始与当地人一起筑土架木、建造房屋。房屋建成后,他开始授徒讲学,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吸引并影响了一大批追随者。重新被召入京后,王阳明以一介文官,先后平定江西贼患,宁王朱宸濠叛乱,广西思恩、田州叛乱,立下不世之功。有人曾问王阳明领兵打仗百战百胜的诀窍,他的回答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平乱后,王阳明因身体原因辞官回乡讲学,在浙江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并传播心学之道,后在江西病逝于舟中。临终之际,王阳明对弟子们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谓掷地有声,虽死犹生。

有明一代,王阳明绝对是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三立”代表。其一生“求圣”,为“致良知”而“知行合一”,文韬武略,桃李天下,一世英名。亦官亦儒亦将军,成人成事成学问,堪称千古完人。但是,他以一介书生,从“绕指柔”最终修成“百炼钢”的成长历程更是为人敬仰、发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