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那些事儿》节选

《明朝那些事儿》节选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2006年3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用幽默的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1344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故事。海瑞听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他要伸冤,亲自接见了他。

《明朝那些事儿》节选

【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明史学会会员。2006年3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作品在天涯连载期间即开始结集出版,最后共出7本,200多万字。《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用幽默的网络语言读者娓娓道出明朝1344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故事。作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为读者解读历史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故事。

【原文】

万历十三年(1585),经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赶赴南京上任。这一年,海瑞七十二岁。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号职业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连东西都不怎么收拾(当然,他也没多少东西),就去了南京。

而当他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进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太挤。

海先生要来了!南京城轰动了,官员们激动了,商人激动了,农民也激动了,于是大家集体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种地,凌晨就带着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抢一个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风采。

由于人太多,导致海先生一直未能进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军队开路,这才把海大人迎了进来。

等到海瑞进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来,才被告知,他不应该住在这里,倒不是人家欺负他(谁敢),只是因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万历兄实在是大方,感觉给个佥都御史(四品)还不够意思,人还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级,让他当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据说这个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一片欢呼雀跃,兴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员们垂头丧气,比死了爹还难受,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悲观了点,实际上,此时的海瑞先生压根没空去收拾他们。

因为他连家门都出不去。

自从进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众多闻名而来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那架势,比天皇巨星还要天皇巨星。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当时,有很多人是从远处走来的。最猛的当属一位福建的老兄,据说他走了上千里路,穿坏了十多双鞋,一个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听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他要伸冤,亲自接见了他。

可是这个人进来后,只是看着海瑞,行了个礼,然后扬长而去。

有人问:你干吗来?又干吗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还等什么?

这就是清廉与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拥护者外,海瑞还获得了一个荣誉,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贴门神的习惯,几乎家家都贴,款式也不一而同,但门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关羽、秦叔宝那一拨人。上千年来也就这么几个,毕竟要成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长得还得有特点(想把鬼吓跑,没特点不行)。

而现在,海瑞先生终于加入了这个光辉的队伍,成为门神部队的最后一名成员(此后再无编制)。在当时的南京,作为正义与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画像被贴得满街都是,除了门上,客厅、卧室里也有人挂。据说每天看一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避邪作用。

虽然经常忙于公共宣传事业,但海瑞先生没有怠慢工作,他没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帮人,却也没闲着,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根据以往经验,海瑞先生的文书,一般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篇也不例外。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议,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愤怒了,惹不起你,总躲得起你吧。可海先生却是躲都不让人躲,不搞出个玉石俱焚誓不罢休。

客观地讲,海瑞的这封文书的确是过分了,且不说剥皮问题,都过了两百多年了,经济发展这么快,确定死刑标准时总得考虑个通货膨胀问题吧,当年买一栋房,今天也就能买点粮,为几斤粮食就要剥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点吧。

但在海瑞看来,他的做法是对的,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

万历兄虽然年轻,但神智也很清醒,他好言抚慰了海先生一把,就把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没有等到剥皮匠的出现,却等来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位四十多岁还不入流的教育局局长,经过二十多年不可思议的经历,终于成为正二品(相当于正部级)的高级官员。

这回都察院的仁兄们完蛋了。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从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它都有,但毕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户部(管理南方户籍)和南京兵部(统领南京军队)外,大多数机构都是摆设。

一般说来,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会被发配到南京,美其名曰:养老

都察院就是一个闲人部门,大家都没事干,骂人的自然也没事干,然而仅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没事可干,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逛街的逛街,看戏的看戏——工作没前途,还不准偷偷懒?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记考勤。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必须到单位,哪怕没事干,也得坐在这里。

虽然大家明显表示出不适应,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下岗才是。

而随着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御史们才发现,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样。(www.xing528.com)

一次,有位御史过生日,在家请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当年,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经常干,但海先生却勃然大怒,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打了一顿板子,理由是:根据明太祖时期律令(注意这个日期),官员请人唱戏违法,所以是打你没商量。

因为这件事干得实在有点过,御史们的精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阴影下,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畏惧变成了愤怒。

在明代,御史专管骂人,从皇帝到扫地的,想骂谁就骂谁,除了一个例外——御史长官,要知道,那是顶头上司,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吗还干吗,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在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号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锺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9]

【注释】

节选自《明朝那些事儿(五)》第十二章“谜团”《一个神秘的年份》。

【作品赏析】

历史学者彭勇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时说:“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至于说到历史的真实,应该说大体上还是不错的,作者也花了不少工夫,没严重的错讹。当然了,这毕竟不是学术著作。”

语言风趣,诙谐幽默。《明朝那些事儿》赢得网友们喜爱的法宝主要在于其用幽默的语言书写历史,用现代化的语言讲述古人的逸事。活泼的流行语、生动的方言俗语、夸张的专业术语、调侃的黑色幽默等运用,将严肃的学术问题通俗化,使语言活起来,拉近了古人和今人的距离,让一个个古人活跃在读者眼前,显得灵动有趣,语言特色十分鲜明。

叙事生动,通俗易读。《明朝那些事儿》在叙述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点评与分析,形成“评书化”的篇章结构。且在篇章之间,设置悬念,不断激发读者的新鲜感。同时,作者叙事时多使用短句,贴近年轻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大家的会心一笑。明史专家、人民大学佩奇教授评《明朝那些事儿》时就认为:“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近历史。”

写史写人,用心剖析。当年明月是“心灵历史”的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史。他不局限于把整个明朝写完,而是将复杂的人心与浩繁的史料结合,重点着墨历史中的人,人性以及人性在历史中的斗争。文章大部分材料都是真实的,主要依据《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作者在用心考据、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演绎。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在当年明月笔下,人性不再“脸谱化”、历史不再“呆板”,他让明朝的历史充满个性与棱角,让历史绽放出应有的光芒与风采。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酒徒的历史架空小说《家园》,试体会其与《明朝那些事儿》在语言、叙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家园》是酒徒“隋唐三部曲”中的首篇,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国家版权博览会“最具商业价值原创网络文学”“2008原创网络文学评选十大优秀作品”等大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