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新诠释马克思财富观的时代需求

全新诠释马克思财富观的时代需求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知道,以剩余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财富是撬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社会杠杆,开启文明时代的真正源头。而从财富诞生之日起,财富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个人生活得到改善,逐步落实以劳动主体为价值取向的人本财富观和“共同富裕”的理念,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全新诠释马克思财富观的时代需求

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最初的自然发生的形式,是剩余或过剩的形式,是并非作为使用价值而直接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或者说,是对那些其使用价值不属于最需要范围的产品的占有。”〔13〕财富作为社会剩余劳动产品,区别于自然财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在马克思那里,财富和价值一样,都是人与人生命间的内在联系,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价值,财富的创造也必须依靠“活劳动”。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生产商品和服务,将自己的生命凝结在商品和服务之中,进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市场关系——“用生命生产生命”的劳动价值。只有“为他人服务的活劳动”才能创造这种作为社会关系(生命间内在联系)的价值,参与这个过程的自然物质只是这种社会关系及其生成过程的载体。劳动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是以“生命生产生命”的活动。〔14〕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如果用货币符号来表示,就是社会商品价格体系。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争夺货币来分割社会剩余劳动价值,以取得社会财富的支配权,就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权力,如货币所有权、土地所有权、资本所有权、金融所有权等。谁掌握了这些生产要素,谁就获得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就能主动分割到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也只能接受这种社会制度的安排,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条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活动服从资本逻辑,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服务。

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财富”,得到的只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商品以及可以与一切使用价值相通兑的货币等均在其列。站在唯物历史观的高度,财富不仅仅是“财富”物质形态本身,还是被用来分配财富的一种市场权力,是我们在市场上能够得到财富的权力证书。这种分配财富的方式使得人们的追求目标不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本身,不再是追求享受,而是追求如何使自己的权力扩张,即如何在社会财富的“食物链”中得到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扩张表现为资本扩张。〔15〕现代社会财富的轴心无疑是资本。可见,马克思语境下的“财富”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语境下的“财富”是不同的,后者对财富的认识主要按照财富功能的原则呈现出来,可以称之为财富的技术逻辑;前者对财富的认识主要按照财富的社会性呈现出来,可以称之为财富的社会逻辑,二者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知道,以剩余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财富是撬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社会杠杆,开启文明时代的真正源头。而从财富诞生之日起,财富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人们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支配反映出人们对某种社会关系占有和支配的权力。放眼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剑桥学派等,他们只看到财富的物的形式或财富的劳动本质,却无法正视到财富的人的本质,以及它背后深层的社会权力关系,因此,对社会经济现象只能停留在经济学层面的表象认识,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深层本质,并得出应对策略。遵循这种分析范式,他们必然会得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社会被证伪”的结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深层动力机制是什么?是资本,它成为驱动社会生产力系统运转的最基本的物质力量。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集中代表,本身就是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物质财富的剩余价值。当被投入物质生产过程中时,它便以生产要素为载体,构成支配人们经济行为和驱动社会生产力系统运转的物质力量。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凸显的一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资本内在否定性,及资本扩张所带来的现代性悖论。在虚拟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虚拟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所需的虚拟资本最初是从实体经济中产生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通过资产证券化,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分割与吮吸着由实体经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虚拟资本在分割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转移和积累资本扩张风险,进而引发金融风险,把资本逻辑从实体经济延伸至虚拟经济领域,扩张至整个经济系统。因此,目前中国既要发展虚拟金融资本以使其为实体资本服务,又要抑制虚拟资本的过度发展以及经济金融化趋势。应对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树立科学财富观,实施科学发展观,将剩余价值投入到实体经济,强化实体经济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扩大民众消费,开拓实体产业资本的扩张空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个人生活得到改善,逐步落实以劳动主体为价值取向的人本财富观和“共同富裕”的理念,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如韩庆祥教授所言,马克思的财富观结合中国的现实有三个启示:(1)我们要注重在生产劳动领域讲财富,鼓励诚实劳动,限制投机;(2)我们要让财富掌握在广大劳动人民手中;(3)应充分认识拥有创新能力远远比拥有物质财富更重要,拥有创新能力比拥有金钱和资本更重要。〔16〕(www.xing528.com)

现代金融机器还通过由国际货币形成的全球金融体系分割全球剩余价值,虚拟金融资本对经济、社会领域各部门的控制和支配导致了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金融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张,对他国产业和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对他国价值和财富的大肆掠夺,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统治下的全球帝国。资本积累过度依赖金融化既是资本自我繁荣的最后财富景观,又是劳动者遭受全方位社会剥削的特殊景象,在生产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贫困。发达国家饱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困扰,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危机转嫁给全球社会,继而引起世界范围的国际冲突和矛盾,如美国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等。总之,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社会的经济现象,无论是实体经济形态,还是虚拟经济形态,无论是资本扩张的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所有这些都需要马克思所提供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分析范式来解释。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劳动价值论等不仅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权力结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立体式、全景式展示,而且从哲学的高度回应了社会主义中国当代财富实践的挑战以及当下时代所未经历过的财富发展形态,马克思财富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优越性和正确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