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六个追赶安康取得大成功

实施六个追赶安康取得大成功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赶丽水安康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安康追赶丽水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全市人民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崛起、生态强市、追赶超越”的理念,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安康“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而与丽水市情相近的安康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才达到774亿元。发展动力上的追赶是安康追赶丽水的根本路径。丽水生态发展战略的成功还得益于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撑。

实施六个追赶安康取得大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安康市情相似、困扰相同、发展思路一致的先行者丽水的发展实践对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具有直接的参考借鉴意义,丽水走过的产业生态化、城乡景区化、旅游全域化的生态发展道路就是安康要走的道路,安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追赶自己的先行者丽水。追赶丽水安康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一)在思想观念上追赶丽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安康基本市情和区域功能定位高度相似的丽水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丽水人民早于安康人民聆听到总书记的教诲和告诫,早于安康人民反思并抛弃传统发展模式,早于安康人民选择了生态发展的道路,在生态经济强市的道路上先知、先觉、先行,早在2008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发布《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是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为丽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丽水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让丽水在绿水青山中展翅高飞。安康追赶丽水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全市人民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崛起、生态强市、追赶超越”的理念,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安康“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

(二)在经济总量上追赶丽水

在生态发展战略指引下,丽水的经济总量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连跨两个大的台阶,由300亿元左右,相继跨上664亿元和1102亿元。而与丽水市情相近的安康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才达到774亿元。但是,安康生态资源总量(山、水、林、地)及人均资源量优于丽水,人口总量多于丽水,追赶势头强劲,2010年至2015年这5年间,丽水与安康两市之间的经济总量比已经由2.03∶1缩小到1.42∶1,而且安康现在已经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安康可以充满自信地将两市经济总量比缩小到1.103∶1(丽水1600亿元,安康1450亿元)作为“十三五”期间追赶丽水的总量追赶指标,将两市经济总量比缩小到1.1∶1(丽水1650亿元,安康1500亿元)作为2021年的总量追赶目标,不断地缩小安康与丽水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最终在总量上赶上丽水。

(三)在发展质量上追赶丽水

安康与丽水发展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主要的表现在生态经济发展质量上,追赶丽水更重要的追赶是生态经济发展质量上的追赶。安康与丽水生态经济发展质量上的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产业结构先进性上的差距,2015年丽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8.3∶45.6∶46.1,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跨越。而同期安康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5.3∶32.3;产业组织先进性上的差距,丽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值1765.48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98亿元,而安康规模以上工业仅有492户,产值过亿元企业29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21.2亿元;安康第一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产业经济效率和富民强市作用上的差距,2015年丽水与安康两市的经济总量比为1.42∶1,但是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是3.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是1.50∶1,2014年丽水生态旅游业每人次综合收入623元,而安康2015年生态旅游业每人次综合收入508元,可见两市之间生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的差距要大于总量上的差距。

安康追赶丽水必须加大生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的追赶力度,着力提高安康生态产业的规模水平和产业组织的先进性,在2020年打造出富硒食品千亿产业和生态旅游、装备制造、涉水产业、健康养老、商贸物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山林经济等百亿产业集群,并着力提高生态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在发展动力上追赶丽水

在青山绿水中展翅飞翔快速发展的丽水,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形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投融资创新来培育丽水发展的动力,厚植丽水转型发展的基础,实现丽水在生态发展道路上的腾飞。“十二五”期间丽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是安康的14.25倍(丽水1.14%,安康0.08%);“十二五”期间丽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安康的1.13倍(丽水2817亿元,安康2531亿元),而且产业投资比例比安康高10个百分点;2014年丽水的存款余额不仅是安康的2.1倍(丽水1858亿元,安康884.5亿元),而且存贷比陕南第一的安康高出22.8个百分点(丽水76.4%,安康53.6%);2015年丽水的非公经济占比在60%以上,安康的非公经济占比54.2%:丽水“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的新理念,农游融合的新业态,“高铁+”“互联网+”的新构想,一县一策支持一县一业,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的新做法,都为丽水生态经济发展增强了后续动力。发展动力上的追赶是安康追赶丽水的根本路径。

(五)在基础支撑上追赶丽水(www.xing528.com)

一是生态环境支撑上的追赶。遵照总书记的嘱托丽水不仅“守住了这方净土”,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着丽水这片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价值,也为丽水生态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基本条件。丽水育山治水美化城乡,通过深入推进“梦想小镇”建设,“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全面净化生态,美化丽水城乡。不仅增加了丽水山水的生态附资产价值而且为全域旅游的开展和区域农产品品牌打造创造了条件,丽水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7个,占全省的1/2,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00多座,“丽水山居”成为丽水旅游业的又一张“金名片”,“丽水山耕”品牌知名度享誉全国。安康追赶丽水必须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赶超丽水,用“一年种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努力加快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城乡环境建设,在森林覆盖率、空气良好天数、生态环境指数上争取在2020年赶上丽水。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上的追赶。丽水生态发展战略的成功还得益于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撑。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2013年就提出加快丽水水陆空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丽水绿色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十二五”以来,丽水不仅全面进入高铁高速时代,而且域内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全市共计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道公路项目24个,新建成公路1022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6.29千米,一级公路108.5千米,二级公路234千米,联网公路613千米。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和“县县有国道”目标,已基本形成了由四条高速为主骨架、四条国道和若干条省道组成的干线公路网,路网系统有了质的飞跃。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4841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96千米,一级公路145千米,二级公路1009千米,二级以下公路13687千米。

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上的追赶。丽水抓示范建好中心城市、抓重点打造美丽县城、抓基础建设宜居乡村。此外,丽水市还从细节入手抓好城市管理,从“烟头不落地”等小事做起,深入治理乱拉乱挂、乱扔乱吐、乱搭乱建“六乱”问题,着力创建“最清洁城市”。截至2016年8月15日,丽水市区累计“拆违”569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城中村改造100万平方米;累计打通城市“断头路”12条,新建城市道路35千米;完成地下空间开发86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7万个;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02个。美丽城乡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安康追赶丽水必须在城乡建设管理、路网建设、城市管理上追赶丽水。重点解决好中心城市的堵、县城建设的差、区内路网的“低、断”,集镇的“脏、乱”等问题,在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上在2020年赶上丽水。

(六)在体制机制上追赶丽水

丽水生态发展战略的成功离不开中、省的大力支持。2013年11月4日下午,省委书记夏宝龙主持召开会议,给丽水“开小灶”,专题研究丽水工作。省委明确表示,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丽水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淡化对丽水的GDP和工业增加值考核,重点考核丽水生态质量和百姓收入增长、社会管理水平等指标。要求丽水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要以治污水、治气为突破口,把好产业引进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强调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升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大力支持丽水生态发展。

不再考核丽水的GDP,既为丽水的绿色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也对丽水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坚定了丽水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丽水指明发展道路到现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把支持丽水生态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亲抓亲为;从浙江省弱化对丽水的GDP考核强化对丽水生态环境的考核到中、省增强对丽水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对符合丽水区域功能定位的生态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到建立起生态公共产品的政府购买和补贴机制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国内各个层面对丽水生态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到丽水碳排量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从丽水全民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到生态发展全民参与公平分享机制的建立等,这一切都是丽水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康“追赶丽水”应当争取和创造的体制机制保障,安康要争取在2018年前建立起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而且安康作为陕西唯一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应该也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和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供给上与丽水比肩。

【注释】

[1]江兴,中共安康市委党校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