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康工业追赶超越,造林绿化亮点突显

安康工业追赶超越,造林绿化亮点突显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突出亮点工业引领追赶超越新态势。2016年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7.5%,比2010年提高23.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安康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同时还完成了造林绿化326万亩,2016年造林绿化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

安康工业追赶超越,造林绿化亮点突显

(一)总体成效

总体上看,安康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最大的成效,就是绿色循环产业成为了全市作为西部欠发达贫困区后发追赶超越的根本支撑,带来了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发展提速和发展转型加快的综合效应。具体分析如下: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GDP)连跨400、500、600、700、800五个百亿台阶,2016年达851.85亿元,是2010年的2.6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达32400元,是2010年的2.6倍,折合472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是2010年的4.2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亿元,是2010年的4.8倍;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过百亿,达102亿元,是2010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是2010年的2.3倍;6年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实现翻番,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图1)。

(2)增速步入第一方阵。2011年以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跟进或赶超全省平均水平。2011—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减值年均增长22.2%,高于全省9.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2%和15.6%,分别高于全省1.7和1.5个百分点(图2)。

图1 2010—2016年安康市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图

图2 2010—2016年全国、陕西省和安康市生产总值增速图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和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5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1;2016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及非公经济占GDP比重等6项指标居全省第1,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2%、29.4%和14.6%,分别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3.1个、14.9个和3.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以上5项指标增速(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3)转型取得实质进展。经过连续11年较快的发展,实现了全市经济由滞后发展→突破发展→跟进发展→追赶超越的战略态势转变;实现了由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经济”逐渐转型为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跨越;安康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生态经济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的新动力。

(二)突出亮点

(1)工业引领追赶超越新态势。2011年以来,全市工业发展向产业集聚、园区承载、绿色循环方向迈进,规模以上工业总量6年间翻了两番多。2016年,全市工业化率达42.9%,比201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跨入中期门槛),工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图3)。2016年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7.5%,比2010年提高23.9个百分点。

图3 2010—2016年安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图

6年来,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以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新支柱。与2010年相比,全市六大支柱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装备制造和富硒食品明显提高,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和安康丝绸占比均呈下降态势。6年间,富硒食品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达26.8%,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工业,仅次于新型材料(占比37%);装备制造从无到有,现占比9.3%,是目前第三大支柱工业;清洁能源占比3.6%,比2010年下降10.8个百分点。工业引领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5∶39.5∶40优化为2016年的11.8∶54.8∶33.4,一产占比下降8.7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图4)。(www.xing528.com)

图4 2010和2016年安康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图

(2)经济结构凸显“绿色崛起”新格局。经济生态化程度提高,2016年,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其中: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借力、借智、借势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富硒食品产值近6年保持年均30%的超高速增长,从2007年的1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04亿元,比重由2010年的12.8%上升到2016年的27.2%,成为安康生态友好型的首位产业,连同一产的富硒种养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是“十二五”初的五六倍之多(见表1);涉水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其中包装饮用水产业设计产能达到200万吨,2016年增速超过40%;山林经济“遍地开花”,2016年全市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7.8%,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市;生态旅游持续发力,2016年接待游客3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亿元,分别比2010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7亿元)增长173%和264%(表1)。

表1 近6年安康市支柱产业统计情况表

备注:2010—2012年的统计口径为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安康丝绸、富硒食品、生物医药;2013—2016年的统计口径为六大支柱产业,增加装备制造产业。

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十二五”期间,安康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同时还完成了造林绿化326万亩(1亩≈667平方米),2016年造林绿化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汉江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安全饮水100%达标。2016年安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301天。“两山”良性互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效应初步显现。

(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3年名列全省第1。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92%,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比重居全省第2位。2014年,全市非公经济占比达52.91%,首次超过西安市,跃居全省第1;2015年达54.2%,保持全省排名第1;2016年,达58.1%,较201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1(图5)。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非公经济累计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国税、地税收入的52.4%和81.1%,年纳税超过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42家,纳税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17户,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6年非公经济吸纳就业45万多人,就业贡献率达到70%,成为创增就业机会的重要主体;2016年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8%,已成为扩大投资的重要主体。

图5 2010—2016年安康市非公经济占比图

(4)现代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2011年以来,全市农业经济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富硒粮油、设施蔬菜畜牧养殖、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农业园区为抓手,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16年,全市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7个,占全省的17.2%,其中一、二产融合园区149个,全产业链园区174个,园区总面积近100万亩,完成投资130亿元,实现农业产值85亿元。以魔芋产业为例,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全市魔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个,开发品种7大类60多个,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成为安康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品种。魔芋种植面积保持在30.6万亩,已占到全国的1/7,被全国魔芋协会认定为魔芋产业第一市。

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06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06.26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9.46亿元,增长4.2%;牧业产值50.9亿元,增长0.4%;渔业产值6.21亿元,增长2.1%。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2.12亿元,较上年净增4.09亿元,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4.0%。

(5)县域经济争先进位。2011年以来,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先后有9个县区12次获得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2015年,全市9个县县域综合排名整体前移,最多的前进15位,最少的前进3位,排名均在70名以前,彻底摆脱全省后10位的落后局面。旬阳县首次进入前30名,位列全省县域综合排名第29位。2015年度,全市有宁陕、岚皋、旬阳和镇坪4个县荣获“争先进位”奖,其中宁陕县喜获全省“争先进位”奖第1名,这是安康市自陕西省开展县域监测经济考评以来取得的最好佳绩(图6)。2016年,全市9县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0%;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的81%,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67%。

图6 2010年和2015年安康市县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