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所有制概念内涵区分:所有制与实现形式

所有制概念内涵区分:所有制与实现形式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其概念内涵是有区别的。上述观点,均表明了人们并未能真正弄清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实际上是把任何经济事物的具体形式的变化都视为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在概念上加以区分,指出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所有制概念内涵区分:所有制与实现形式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其概念内涵是有区别的。人们不能把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混为一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由于在研究方法上受到老框框的束缚,这一个本来不复杂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具体地说,存在着一种把计划体制下的公有制模式作为不变的标准的思维方式。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就会把改革开放在所有制领域带来的新变化,视为公有制的“偏离”和“削弱”。在一个时期,理论界一些同志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视为与公有制格格不入;把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个人财产,包括劳动者个人投资,简单地视为是“私有制”。上述观点,均表明了人们并未能真正弄清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实际上是把任何经济事物的具体形式的变化都视为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正是因此,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关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和将它应用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变化,就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要求。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区别是十分清楚的。所有制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占有关系的性质和基本制度,它是更为抽象的范畴,揭示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指的是主体实行占有的具体形式,它包括所有主体的具体性质,主体占有权——包括占有、收益、处置——的结构,它是主体实行占有的具体形式、模式和方法,是有血有肉的所有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经济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但所有制性质和基本制度却是可以不变的。例如,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公社所有制,就有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家长制家族等具体占有形式。奴隶制有国家奴隶制、奴隶作坊等形式;封建土地制有庄园占有制、地方占有制,后者又有贵族地方占有、庶族地主占有等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更拥有多样的资本家占有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特征发生变化,公有制形式也必然要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公有制具体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因而,建设社会主义,人们不仅仅要把握公有制的一般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现实的条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握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特征。特别重要的是要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细心研究、比较公有制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www.xing528.com)

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在概念上加以区分,指出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中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是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十五大对很长时期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上述所有制领域的变化,只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但不是公有制性质的变化,更不是“私有化”。十五大有关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和应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阐述,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是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的一种正本清源。十五大由此倡导一种观察改革中的事物变化——例如,劳动者个人财产、个人投资行为、劳动者按投入要素分配等——的新方法,因而,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