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山区的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优势

青山区的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优势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山区生态治理与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三化”大武汉的关键节点和重中之重。全区50 万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已自觉担当起青山区建设“三化”大武汉应该承担的重大使命,谱写了青山生态治理建设新篇章。2001年,青山区被市政府授予武汉市首个“园林城区”称号。2006年9月,青山区第九次党代会郑重提出青山生态工业城区建设的奋斗目标。同期,青山区获批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

青山区的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优势

青山区生态治理与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三化”大武汉的关键节点和重中之重。全区50 万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已自觉担当起青山区建设“三化”大武汉应该承担的重大使命,谱写了青山生态治理建设新篇章。

1.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生态文明城区建设持续领跑全市各兄弟城区

199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实施环境创新、用3年时间建成山水园林城区的奋斗目标。2001年,青山区被市政府授予武汉市首个“园林城区”称号。

2002年6月,青山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列为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全区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60 余家,为青山区催生了一个产值50 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府参事许其贞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在青山区这样的重化工业基地,也是环境污染重灾区,创建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在全国是第一个。”

2006年9月,青山区第九次党代会郑重提出青山生态工业城区建设的奋斗目标。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强城区环境建设,夯实生态工业城区发展基础,工业污染源大为削减,推进旧城和棚户区改造,青山棚改工程被新华社誉为“青山模式”。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期,青山区获批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在推进钢铁、石化、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重化工集聚区走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011年9月,青山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宜工宜居新青山”的发展定位,并提出了青山区“东工西居”的空间布局调整战略及“二三同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青山滨江商务区后来居上,跃入武汉“两江四岸”发展的“快车道”。

2013年青山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4年入选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2015年4月,武汉市获批全国首批16 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选定青山区和汉阳四新地区率先试点。

2016年11月,青山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宜业宜居新青山”发展定位和“一区创新引领、三城转型再造”的发展战略。把“生态”作为首位前置词,从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宜工”到现在的“宜业”,一字之差,标示出青山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强烈追求和鲜明特征。

2.“城市双修”坚持不懈,再造“生态宜业宜居新青山”取得良好成效

资源禀赋来自天成人类改造更加重要。近些年来,青山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系列重大工程,修复生态青山的脚步从未停歇,区域绿色发展取得骄人的业绩成果,成功打造诸多生态修复的经典范例。

(1)戴家湖生态公园。有760 亩水面的戴家湖,经历了“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臭水,70年代一堆煤灰,八九十年代一堆垃圾,90年代之后一座黑山”的变迁,在市、区政府先后投入4 亿多元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后,实现浴火重生。夕日“垃圾堆场”蜕变为“绿色核心”,成为全市第三大城市生态公园,与全市五大著名公园之一的青山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仅次于武汉园博园的武汉第二大“城市绿肺”。戴家湖成为大武汉166座湖泊中第一个起死回生的城中湖。戴家湖公园堪称生态回归和城市历史的样本,目前正在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武丰闸湿地公园。又称青山港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青山海绵城市建设的引爆项目。该处源头武丰闸有着120 多年历史,原系一段“盲肠”黑臭水体,因水流不畅导致水体发黑变臭,加之岸边一些违章搭盖,加剧视觉污染。通过海绵化改造后,水体变清澈、下雨不渍水,一个曾经脏乱不堪、臭水污水横流、群众投诉不断的“臭河道”成为周边“棚改区”居民的后花园,变身为闸口瀑布水流不断、河流及两岸景观带蔚为壮观的“人间仙境”、小型湿地公园,堪称化腐朽为神奇。发生类似蜕变的还有天兴洲长江大桥青山桥头下的青山桥南公园。

(3)南干渠游园。南干渠曾是青山的一条狭长排污明渠,被称为青山“龙须沟”,如今早已华丽转身变美丽游园,是武汉市最大的开放式游园和久负盛名的绿色长廊,贯穿青山区4 个街道的22 个社区,20 余万居民受惠。2014年,青山区在游园内建成总长8千米的南干渠社区绿道,这是武汉市第一条社区绿道。南干渠游园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以植物造景,重点突出疏林草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成为青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www.xing528.com)

(4)硫酸厂地块修复建商务区江景房。有着44年建厂史、与武汉科技大学仅一墙之隔、含砷污水直排长江、每年仅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111 吨、刺鼻废气严重侵扰周边居民的原武汉硫酸厂(青江化工公司),2014年5月搬离青山区,原厂区全面清理、生态修 复,成为青山滨江商务区绿色发展、生机盎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5)武钢“矿渣山”变身花园式工厂。武钢每年由此产生的高炉渣(水渣)、钢渣等固体废物也有近千万吨。这些废物以前在青山各处堆积成—座座渣山,既占用了大量土地,也产生了巨大污染。至1989年,堆积31年的钢渣山高达36 米。渣山裸露在外,寸草不生,一遇大风,钢渣铁屑漫天飞舞,周边居民叫苦不迭。从1989年开始,武钢冶金渣公司开始对钢铁渣循环利用,这里是青山区在戴家湖煤灰山消解之前被挖掉的第一座工业垃圾山。冶金渣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环境治理,除保留了一座小渣山用作纪念外,山上种满花草,并有人造飞瀑,建起了荷花池、揽翠亭、枇杷园、葡萄园、月季园,并养起了孔雀鸽子等,俨然一座花园式工厂。曾作为我国唯一的工业企业,入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 佳”提名。其生产的钢渣磨细粉也获得了国际环保展金奖,“武钢牌”矿渣微粉水泥也以优越的质量和环保性能,以每天1500 吨供应量满足武汉绿地中心底板和主体约40 万方混凝土的浇筑,托起世界第三高楼。以矿渣微粉为主料生产的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也在武汉海绵城市建设中大显身手。

(6)北洋桥垃圾场建成生态公园。继武汉园博园书写在垃圾填埋场上建设生态公园的传奇之后,占地总面积500 多亩、日均接收量1200~1300 吨、使用长达22年、与武汉火车站紧邻、臭气熏天数里外的青山北洋桥垃圾填埋场于2013年7月1日彻底封闭,政府正投资过亿元,结合我市生态改造经验进行生态修复,建成国际化标准生态主题公园

此外,青山北湖也在十年前由武钢投资2 亿多元进行了第一轮生态修复,有效遏制了湖面不断缩减、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全区“城市修理、生态修复”树起了重工业城区曾经生态疤痕上的一座座生态文明建设丰碑。

3.“四水共治”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助推青山城市面貌深度优化

青山江滩公园运用海绵建设理念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最大化减少硬化覆盖,使其成为“会呼吸、能喝水”的生态公园。青山江滩从二七长江大桥至武丰闸,全长7.5千米,总投资30 多亿元,建成我市首个采用缓坡堤形式的江滩公园,也是武汉“两江四岸”中的最美江滩,打造出武汉长江南岸一条面积达2000 多亩的绿带,堪称新的青山客厅,强烈吸引三镇市民来此感受“春风又绿江南岸”诗意美景

目前,青山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的滨江堤防示范带、吉林街示范片、南干渠示范轴、青山港示范片、两河生态水域示范带等陆续完工,海绵化改造后的青山变得更加靓美宜居。

4.“绿满青山”成为现实,“青山绿水红钢城”蝶变为绿色靓美的“公园城”

青山人对泼绿一直情有独钟。青山不仅是武汉市首个山水园林城区,而且还是武汉市唯一的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城区,是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没有之一)。最近5年来,全区累计植树25.11 万棵,新增绿地144.43 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青山区人均公园绿地由2010年底的8.36 平方米升至10.3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40.68%升至44.07%,绿地率也由32.85%升至36.24%,三大绿化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稳居中心城区第一。

青山区是一座公园城,近年随着江滩公园、戴家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等新公园建成,陡增3000 余亩绿地,全区已拥有6000 多亩城市公园,过去5年建成的绿地面积相当于过去数十年存量总和。50 万青山居民家门口坐拥11 座大型公园,堪称全市“公园幸福指数”最高城区,全区居民过上了“推窗见绿”“走出家门进公园”的幸福生活。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样的公园建设水平也是不多见的。除政府大量兴建综合(生态)公园、街心花园外,区内大企业兴建公园的热情也颇为高涨。武汉石油化工厂建成了石化公园,武钢建成了工业港公园,青山船厂建成了船厂公园,等等。整个青山,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处处是树、抬头见绿,处处有景、美色宜人。

此外,青山区域的主干道上基本都有两条绿化带,有的甚至多达四五条,每一条行道之间都有绿化带隔开,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吸受汽车尾气的影响格外轻微,炎炎夏日倍感树下清凉。为有效降低区域粉尘污染空气环境,一些主干道上选择了法桐、杨树、构树等品种,组合方式是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如武钢厂前一带的主干道上法桐和夹竹桃组合,两者都能利用树叶表面的绒毛和孔隙,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雨水可将颗粒物冲刷下来,排进雨水管道。两者组合形成互补,不但增强了环境净化能力,还兼具景观效果。

武钢等大中企业认真执行国家污染排放标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源治理,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关停淘汰落后工艺。同时,将植绿信念作为集团公司经营发展与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武钢集团不断改善生产环境,致力耕植青山大“绿肺”,倾力打造红色钢城(居住区)、绿色工厂(工厂区),出台其历史上最严环保“十严禁”规定,特别针对单位和个人故意损绿行为按照三级层次处罚,最高处罚为个人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并追究领导管理责任。武钢从1982年至今持续保持全员义务植树的优良传统,还成立自己的专业绿化公司,积极开展厂区绿化、渣山造林、湖泊治污等。21 余平方千米的整个武钢厂区基本实现了“黄土不露天”目标,正努力向“烟囱不见冒烟,路边不见黑渣,周围树木掩映,处处鸟语花香”的绿色厂区进发,被国家绿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在2015年全市绿化暨园博园建设工作总结大会上,武钢股份荣获全市绿化模范单位,并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交流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