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特点简析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特点简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支撑性价值,形成并体现于被社会特别是广大市场主体重视和应用。这就要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并细化具体措施落实。2020年11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大大促进了基层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作为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被动接受者,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特点简析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复杂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公益性、法规性、执行性、国际性等特点。

1.系统性。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可以单独存在,并发挥功能。但从其最终目标来看,它们并非各自孤立,也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质量评价整体。从技术上看,标准为计量、合格评定提供了依据;计量是制定、实施标准的基础和保证;合格评定通过计量手段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计量解决准确性问题,标准化解决统一一致的方法问题,合格评定则保证了提供检测服务的运作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总之,质量基础设施是一个运转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割裂。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质量就好比是一辆“车”,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它的4个“车轮”。只有4个“车轮”一起运转、紧密配合,“车辆”才能跑起来、正常行驶。

2.基础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不仅是质量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如何有效推进整体质量提升,以及衡量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的程度,都需要发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不管是创新过程的实验设计,还是创新成果的应用检验,都需要标准、计量、检测等手段参与。特别是一些高精尖产品,必须进行精密的数据检测、器具计量、检验确认。三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创新技术应用提供载体。创新技术成果通过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为行业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通过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一项生产技术才能定型,生产出的零部件才能实现互换。现在,一辆汽车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要600万个零部件组成,必须靠高精度的质量基础设施,才能让汽车跑起来,才能把飞机开上天。实践表明,没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创新成果就难以有效推行,甚至是寸步难行。

3.公益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能源电力交通水利、道路桥梁、通讯设施等一样,都具有公益属性(不排除有经济属性)。不管是计量、标准,还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其具体工作可以被某组织或机构使用,但更具备公益属性,没有盈利目的。也正因为具有公益属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各国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不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支撑国家在质量基础设施的先进性、适用性,从而事实上把质量基础设施变成公益性生产、资产。许多国家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检验检测设施、食品实验室、质检中心等等,都是由政府公共财政建设、支撑、运维。(www.xing528.com)

4.法规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日常运转的基石,需要法律法规加以保障。自古以来,统一国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公布实施。有关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批准、实施,都需要通过立法建立法制保障,然后由相关主体执行。除专门针对质量基础设施进行立法外,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结,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立法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技术法规框架法等。我国关于质量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都已经发布实施、体系完整。

5.执行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支撑性价值,形成并体现于被社会特别是广大市场主体重视和应用。这就要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法规实施,并细化具体措施落实。2020年11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大大促进了基层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站式”服务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与监督服务作用,通过科学布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与共享,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为核心,支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以大力提升基层一线的质量技术供给,促进质量技术服务行业升级,规范服务平台的管理,满足各地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形成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网络。

6.国际性。一方面,计量基准、食品标准、安全标准等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等领域,许多数据、标准都具有公益性质,必须全球公开、公用、共享。另一方面,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各国经济、产业日益紧密结合的今天,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成为全产业链的重要技术“润滑剂”,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人们注意到,发达国家依托在产品核心技术和质量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常常利用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构筑所谓“合理”、“合规”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保护本国某些特定的弱小产业、或者成长中的企业和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作为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被动接受者,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发展中国家刚刚适应某项技术性措施,发达国家以安全、环保等名义又修改了“游戏规则”,让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不停地学习、适应,往往是“跟得上”而“赶不上”。加快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合规成本,更好与产品、服务的全球标准相衔接,突破发达国家构筑的“质量围墙”,推动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