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缓解新增人口对粮食需求压力

缓解新增人口对粮食需求压力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这巨大人口压力下,康熙以后各代皇帝都认识了解决新增人口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对养活新增人口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内地增加粮食供应。就清前期而言,那时人口相对来说比嘉道以后要少,粮食需求相对少些,除灾荒地区外,一般来说粮价相对稳定,这得益于新自耕增加,以及新开垦地亩扩大,抵销部分新增人口的压力。同时,又为新增人口创造了条件。

缓解新增人口对粮食需求压力

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人口伤亡极为严重。据顺治八年(1651)统计,全国人丁仅为10 633 326丁而已,经过顺治、康熙长达七八十年休养生息,至雍正元年(1723)全国人丁数上升到25 326 307丁之多,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全国人口突破2亿大关,到道光十四年(1834),全国人口又较乾隆二十七年番了一番,突破4亿大关。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康熙四十八年(1709),李光地指出,“米价之贵,盖因人民繁庶之故”。[112]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圣祖更明确指出,“如此丰年,而米粟尚贵,皆由人多田少耳”。[113]乾隆十三年(1748),清政府曾开展“米粮日贵”之由大讨论。湖南巡抚杨锡绂称:“盖户口多,则需谷也多……户口繁兹,足以致米之价逐渐增加,势必然也。”[114]其他官员如两江总督尹继善、云贵总督张允随、云南巡抚图尔炳阿、湖北巡抚彭树葵以及江西巡抚、山东巡抚、河南巡抚都有人与地之关系的议论。[115]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原有耕地已无法养活这么多的新增人口,因此无业流民大增。仅乾隆八年至十三年的短短六年间,广东、湖南之民“赴川就食者”达243 000余人。[116]乾隆年间,湖南、湖北“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117]其余进入东北、热河内蒙台湾流民尚不计在内。在这巨大人口压力下,康熙以后各代皇帝都认识了解决新增人口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要解决新增人口粮食问题,除了对原有耕地进行挖潜改造,推广良种、增加投入外,主要办法是开垦更多新耕地。因此,在原有荒地复垦后,政府把开垦的对象转移到山区、边区、湖区、沙坦等未开垦土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对养活新增人口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内地增加粮食供应。如郑吉士到四川乐昌后,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招垦政策,其结果是“高原逐谷,旷土渐开”,新安插新民千余户“熙然鼓腹,足以养生而有余”。[118]江西赣州系山区,经开发后成为盛产粮食之乡,豫章、吴会“咸仰给焉,两关转谷之舟络绎不绝,即险岁亦橹声相闻”。[119]漳泉之民大量迁台后,台湾荒地进一步得到开发,号称“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120]原来开发较迟的贵州,经过清代前期开垦,变化十分显著,《黔西州志》称:“黔西从岩疆下里,而烟联万里,户积千箱,曩时所称刀耕火种之乡,今皆人浮万口,大有频书盈宁,富庶埒中州矣。”[121]《热河志》称:归化城土默特旗、河套西部和热河一带,自康熙至乾隆渐次开发,并取得很大成绩。对此,乾隆皇帝有很高评价,称“口外东自八沟,西至土城子一带皆良口,直隶、山东无业贫民出口垦种者不啻亿万,此汉唐宋明所无也”。[122]口外的开发不仅解决移民自身食粮,而且还为京师提供大量商品粮。《圣祖实录》称:“今河南、山东、直隶之民往边外开垦者多,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来者甚多。口外米虽极贵时,秫米一石不过值银二钱,小米一石不过值银三钱,京师亦常赖之。”[123]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南山老林及巴山老林开发,解决了江、广、黔、楚、川、陕无业者“数以百万计”。[124]他们在这里重新找到就食安身之处。《兴安府志》称:终南山区“处处俱成村落”。[125]商州地区乾隆以后,也日渐开辟,“虽山头地角,开尽无遗”。[126]商南“跬步皆山,久经开垦,并无老林”。[127]

尤其是山区和边区的开发,不但养活了数以百万计从“狭乡”游离出来的人口,而且也减轻了“狭乡”的粮食压力,从而使“狭乡”粮食供应趋于平稳。东南苏州、江宁杭州安庆、福州五府,系缺粮之区,本地所产粮食不足以供本地人民之食,不足食粮多赖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湾等地供给。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光绪十年(1884)的121年间考察看,其粮价上涨是有限的。其间,涨幅最大的为江宁府,每年平均上涨粮价不过0.015两,涨幅最小的为安庆府,每年平均上涨粮价仅仅是0.006两。五府拉均扯平,每年上涨粮价仅仅是0.01两,涨幅不过是五府每年平均粮价1.973两的0.0058%。[128]参见表9。

表9 中国东南地区中米价格(1763~1884) 指数:1788-1790=100 * 单位;银两/每石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王业健,《清代粮价的长期变动》一文中《中国东南地区中米价格》。
*引者说明:各府指数,系指各府1788~1790年三年间的粮价平均数。苏州府为1.48两,江宁府为1.44两,杭州府为1.72两,安庆府为1.45两,福州府为1.77两。

就清前期而言,那时人口相对来说比嘉道以后要少,粮食需求相对少些,除灾荒地区外,一般来说粮价相对稳定,这得益于新自耕增加,以及新开垦地亩扩大,抵销部分新增人口的压力。同时,又为新增人口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