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油价分析视角:长中短三周期视角

拓展油价分析视角:长中短三周期视角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年为长周期单位,以季节3个月为中周期单位,以月为短周期单位,这就是我的三期视角。对于长周期油价分析,需要高度重视宏观供需数量平衡分析和预判,形成理性的油价方向预判显得很重要。不能因为油价不可预测而轻视长期油价的分析和判断,也不必持有长周期油价分析对短期交易缺乏指导性的抱怨。

拓展油价分析视角:长中短三周期视角

很多人认为“油价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大家又都在研究油价、预测油价。成功者,往往以成功的案例自诩;失败者,也在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以期提高预测的成功率。阴谋论者认为,油价是极少数利益集团的幕后操纵。阳谋观者认为,油价是市场参与者基于基本面博弈的结果。但即便油价被预测到了,交易又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不对的预测,只有失败的交易。分析框架建设是多维的,时间周期维度是极其重要的维度。把对供需存的影响因素进行长、中、短三期梳理,可以得出在时间周期维度的基本面供需强弱态势,进而为投资、对冲和交易决策服务。在进行原油期货交易的时候,更需要注意时效。分析和交易本身就是两回事,没有把握好时效性,往往容易出现“三期错乱”。依据长期的基本面分析来指导短期高杠杆的期货交易,往往出现所谓看对做错的失败。长期、中期的主要矛盾和短期的次要矛盾之间没有把握好,就往往出现拿不住单的问题。基本面数据的滞后甚至不准确,往往很容易造成短期分析的错误,最后反而是价格把真实的基本面数据给逼出来。

英年早逝的前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的一篇文章称“人生发财靠康波”,点燃了商品界对经济周期学习和研究热潮,对于石油价格的研究也有周期的问题。如果油价波动的频率能够被发现,那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事情。对油价波动周期的研究却很难给出一个理想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周期长短的结论。大家往往喜欢用“短期、中期、长期”作为周期划分来进行油价分析。问题在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划分却没有一个标准。从贴近和服务交易的角度看,我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划分标准建议是,1年以上都是长期,1年以内三个月以上的算中期,三个月以内的算短期。

长周期的油价研究,重点在于全球供需基本面的分析,需要下苦功夫累积数据。驱动价格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因素的影响时效并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因素之间的共振,形成油价的大趋势;有时候,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正负抵消,形成不了大的油价趋势。因此个人看法就是,长周期油价分析上不求精确,但求大势方向,同时要和中、短周期级别的市场信号相结合。

2014年上半年,当时已经有不少技术面和基本面的分析师均看跌油价。基本面分析师给出的分析数据显示,受到美国页岩油和全球新增石油产能的影响,未来的基本面客观地讲就是日益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不少的研讨会,技术分析师展示了2012年到2014年上半年不断收敛的波动区间,在2014年6月份的时候,技术上不做方向判断的话,就是意味着当时的油价在寻找“突破的方向”(见图3-9)。如果和当时的基本面分析结合,言外之意就是向下寻找突破。宏观基本面分析给出了看跌油价的建议,但是并没有指明下跌的时间,可以是2014年下半年跌,也可以是2015年,甚至是2016年。因此,长周期的石油供需平衡分析给出了很好的方向性结论,但是还需要其他手段和短周期信号来辅助判断。在2014年2季度,出现了背离过去3年的逆季节走势行情;在油价走高的6月份,现货原油市场反而出现超常的疲弱转势。显然这些辅助的技术手段和短周期的价格变化征兆都在验证长周期基本面分析发出的警告,最终油价在下半年出现了惊人的暴跌。

978-7-111-59844-2-Chapter03-13.jpg

图3-9 2012—2014年WTI和Brent原油期货价格走势收敛示意图(www.xing528.com)

长周期之外,需要特别重视中周期存在的季节性规律。之所以选择年为周期划分的单位,主要的灵感是“取法自然”。相对于其他各种周期,年这个周期是大自然与生俱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年里有四季,每个季节又是3个月,因此季节就自然成为第二个周期时间长度的必然选择。一年的轮回和4个季节构成了大自然最稳定的自然周期,寒来暑往,这个自然周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品在供需方面受大自然影响或重或轻,因此具有季节性波动的自然基础。有些商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些商品的季节性有所隐藏,不那么显而易见。价格分析上,就常常用到一种方法,把多年的价格走势截成一年一年的曲线,然后都放在只有一年12个月的时间轴上,从而直观地去看价格走势是否具有季节性。对商品的需求量分析也是如此,3个月是季节的长度,这个周期研究重点并不是说就死死地盯住一定要3个月,重点是盯住在大自然的季节周期作用下,商品呈现的供需特点。

3个月不仅仅是季节的长度,还包含着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策定式周期。远东地区的炼厂距离资源地比较远,而西非原油的采购是8月中旬后做10月份装期的交易。因此我们的计划就得提前3个月。这种决策行为包含的3个月是逐月滚动的,不能称之为周期。但是,如果这个时间叠加到季节性周期,那么就会出现市场参与行为和季节性的共振,从而对未来的基本面产生3个月的冲击。

3个月还是一个神奇的交易周期。价格受基本面驱动,基本面又是由供应、需求和库存三个基本要素来决定的。对于供应、需求和库存变化的可能性来说,我们选择的每个因素就有增加和减少两个方向,那么一共就有八种组合。其中,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库存降低这种组合可以理解成为确定的利多组合;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库存增加这种组合又是唯一确定的利空组合。因此能够在逻辑上明确趋势的组合就只有这两种,因此牵强地说,两种组合出现的概率就是2/8,也就是1/4的概率,如果供需存组合存在随机性的话,再乘以12个月,自然推出每3个月里会发生一次趋势机会。除了这两种组合外,其余的组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是逻辑上的不合理性。比如供应增加,需求增加,库存增加的组合,逻辑上可以存在,但是很难确定就是利空;另外,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但是库存减少,就属于逻辑上矛盾的组合,但要注意在现实的过程中,会存在这种所谓的“不合逻辑”的情况,因此也不能说把不合逻辑的两种情况从组合中就去掉。

以年为长周期单位,以季节3个月为中周期单位,以月为短周期单位,这就是我的三期视角。长中短三期在价格分析上,侧重也各有不同。对于长周期油价分析,需要高度重视宏观供需数量平衡分析和预判,形成理性的油价方向预判显得很重要。不能因为油价不可预测而轻视长期油价的分析和判断,也不必持有长周期油价分析对短期交易缺乏指导性的抱怨。中周期分析的核心在于关注产业链的季节性表征,中期价格的分析重在借势推演,为短周期分析提供产业链的行为惯性。短周期需要关注交易盘面和突发因素影响,不论短期价格波动是否符合基本面,往往在短期价格经历博弈后,会改变很多价格关系,包括跨区价差、裂解价差、跨期价差,这些与基本面密切的价格关系会驱动跨区、跨品种、跨期套利的参与。套利行为下,必然会对未来的基本面产生影响,如果这种改变和中期基本面的季节性形成共振,就往往可以发现油价走势延续或是改变的蛛丝马迹,再与短期价格分析结合,就能提高对交易的前瞻性。

就基本面分析而言,基本面是一个基本的维度,维度在供应、需求和库存上进行要素展开;三期视角是另一个基本的维度,在长中短三个时间周期上展开。两个基本维度的垂直组合,就构建了一个二维分析框架。二维之上,我们还可以再添加维度。一个维度来自于全球化视角,一个维度可以来自产业链视角。所谓全球化视角,就是全球的地缘视角,如之前分析的全球石油的地缘供需平衡格局,跨区之间的价差变化对各区供需平衡的影响。所谓产业链视角,就是从上游、到中游炼制、到下游成品油消费全环节中供需存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和关注。但是简单地按几何去展开维度,我们会发现框架会变得很复杂和无法现实化。我们的表格只能装入二维的数据,为了把第三维、第四维的内容加上,我的建议是“降维”,那就是把全球化和产业链压缩到供需存和时间周期的描述上。价差关系和区域供需存的模型可以起到降维的作用,通过价格关系,我们把全球化的地缘价差和产业链的裂解价差很简洁地压缩到了供需存—时间周期这一二维分析框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