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需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人类需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需要日益复杂,社会生产不断扩大,二者互动规律的内容和作用也得到充分表现。此外,联合国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各种国际机构举办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活动不计其数。这“两个不危害”简要概括了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内容。虽然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但是其基本要求蕴含在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之中。

人类需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需要日益复杂,社会生产不断扩大,二者互动规律的内容和作用也得到充分表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规律蕴涵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环保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环保全球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浪潮

环保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比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晚一个多世纪。当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开始全球化时,局部环境破坏就已经相当严重,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成为全球性问题。到20世纪中后期,各种环境问题积累到日益严重的程度,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抨击近代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主张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在他们的推动下,经过国际社会的长期努力,形成了环保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浪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三次重要会议基本上可以反映环保全球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形成:一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的1300多名代表共同讨论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造福全人类而努力;二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表明国际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想和行动方案;三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92个国家的104位领导人和1.5万名代表出席,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发表了《约翰内斯堡宣言》,呼吁团结一切力量拯救地球,促进全人类的繁荣与和平,并向全世界宣告:相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想定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此外,联合国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各种国际机构举办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活动不计其数。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浪潮在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还只是涓涓细流,那么到21世纪已成浩荡之势,呈现极为广阔深远的视域。

(二)人类需要:生产与环保双赢

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产生了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该报告尖锐批评了自近代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弊端,主张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地球环境,实际上表达了生产与环保双赢的理念。[19]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和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源等,而且蕴藏发展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如果没有地球环境,就没有生命,当然也就没有人类及其生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生存对地球环境的依赖程度高于对社会生产的依赖。尽管地球时常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和气象灾害等,给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损失,但是全球维持生命的能力总体上是稳定的。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环境一直是各物种的共同家园,持续时间数以亿年计。直到最近200万年前后,某种灵长类动物在特定条件下进化发展而形成人类,从此不再满足单纯由环境提供物品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通过劳动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获取更多的消费品。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满足,进而引起新的需要又通过一定途径得到满足。但是人类没有也不可能因为社会生产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就停止对空气和水源等物质条件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始终是由地球环境和社会生产分别提供各种物品来满足的。无论社会生产怎样发展,都不可能替代地球环境所提供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这样讲丝毫不贬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人类在长期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已经繁衍出布满全球的数十亿个体,他们不可能回到单纯由地球环境供养的状态,对社会生产的依赖早已达到须臾不可缺少的程度。

既然人类需要是由地球环境和社会生产分别提供各种物品来满足的,那么追求生产与环保双赢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类多层面需要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通过发展社会生产来满足某些层面的需要,不能损害地球环境满足人类另一些层面需要的能力。这是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蕴涵的重要内容。

(三)持续发展:公平满足各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需要

1983—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国际上最优秀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专家,耗时数年到世界各地考察,研究编写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经联合国第42届大会辩论通过,形成了一份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权威性文献。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满足人民需要的视角来界定持续发展概念:“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从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产潜力,二是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20]这同恩格斯所讲的“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含有相同思想,与其说是语言巧合,不如说是客观规律在不同时代头脑中带有共性的反映。

人类需要和社会生产的时空范围不限于任何一代人,也不限于任何国家或地区,必须包括世世代代和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人类要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做到“两个不危害”:任何时空范围内的人通过发展社会生产来满足某些需要,不危害满足自身另一些需要的条件,不危害其他时空范围内的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满足某种需要不危害满足自身其他正常需要的条件,是个人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约束;满足某种需要不危害别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约束。这“两个不危害”简要概括了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内容。虽然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但是其基本要求蕴含在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之中。只有自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矛盾(www.xing528.com)

早期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不适应本国人民需要,通过破坏环境和对外掠夺,给国内外人民造成危害。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深刻批判。[21]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降低了社会生产同本国人民需要的不适应程度,但是经常以种种手段刺激需求,加速资源耗竭,诱发畸形消费;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则渐趋严重。

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未能做到经济与环保双赢。诚然,目前发达国家比较重视保护本国环境,为防治国内污染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近代以来,发达国家消耗了地球上业已开采的大部分石油煤炭和金属矿产等资源,其中许多来自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或者是在后者尚无保护意识时通过不公平交易抢购的;发达国家排放了至今存留于地球生物圈的大部分污染物,使无辜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受害。在1850—2005年的155年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澳大利亚9个国家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世界所有国家排放总量的57.75%。[22]它们原有的某些严重的工业污染并未治理,而是在跨国投资中实行污染转移。一些落后国家急于发展,实行种种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发达国家乘机把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把清洁的部分留在国内而把有污染的制造加工环节迁往国外。来自西方的投资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广阔市场赚了大钱,污染则留在了加工地。当引资国后来看到外资项目造成严重污染而不得不加以治理时,才发现从这些项目所获得的总收入竟然远远不够用来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的清洁状态;外商则早已在赚够钱后把磨损多年的旧设备以好价钱卖给当地,又改头换面到其他地方进行新项目投资,继续享受优惠政策。这种损人利己行为主要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总体判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存在矛盾,“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会尊重个体所有制和政治管理权的界限”;[23]资本主义利益分割状态必然使经济主体行为产生强烈的外部负效应,诸如温室气体排放和臭氧层破坏这类的外部负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法统筹兼顾内部利益和外部利益,无法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必然在个体、地区、国家层面引起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保证各国人民合理分享地球资源和发展成果。[24]

(五)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按照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社会生产应当做到“两个不危害”,而且人类需要也是有节制的,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这种要求十分合理,愿景非常高远,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马克思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这除了要求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之外,还要求人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得到自我节制。假如需要没有任何节制,人口世代繁衍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使需要呈无限扩张态势,就难以实现按需分配。只有把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把需要保持在合理范围,才能在社会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按需分配。[25]当然,这种自我节制不是要人们像过去社会生产处于落后状态时那样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要求做到上述“两个不危害”。现实中有不少人把节制需要视为一件幸事;对未来社会趋于全面发展的人来说,节制需要本身将成为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

现在看来,共产主义社会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自身全面发展、实行按需分配等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全世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充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清洁生产提供充足的消费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人类共同拥有和分享地球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自我节制需要,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大家共享物质和文化发展成果,人与人和谐相处。

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从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时期就开始孕育和萌发。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普遍矛盾在中国现阶段的特殊表现。不必讳言,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需要,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但是社会主义生产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自觉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形成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六)判断社会生产是否适应人类需要的标准和方法

在全球化条件下,判断某个时空范围的社会生产是否适应人类需要,必须从动态中全面考察它同这个时空范围内外人民需要的关系。以国家为例,大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用多种指标来评价:一是从微观层次看,一个企业追求内部利益时不能损害外部利益;二是从宏观层次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在满足本国人民需要时,也促进或者至少不妨碍其他国家人民满足其需要;三是从代际关系看,前代从事社会生产来满足需要,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通过这种评价,不仅可以从总体上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是否适应人民需要,而且可以了解哪些层面适应和哪些层面不适应及其程度差异。虽然各国生产在满足本国人民需要时通常没有义务去满足别国人民需要,但是在开放条件下按照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来进行生产对本国更为有利,这时必须遵守不危害别国人民利益的原则。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能够适应国内人民需要,但是危害别国人民满足需要的能力,那就不能认为它完全适应人类需要。总之,只有当一个时空范围的社会生产在满足这个时空范围内的人民需要时,也促进或者至少不妨碍其他时空范围的人民满足其需要,才能认为它全面适应人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