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源绿色经济发展的六缺分析

河源绿色经济发展的六缺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所谓“六缺”,是指从中微观视角考察发现,河源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短板的六个方面,即缺中高层次人才的脊椎型支持、缺细分市场与精准的靶击方向、缺“互联网+”绿色经济平台、缺地域优势自然资源抱团整合之机制、缺地域特色社会文化长效支撑力、缺发展绿色经济的一致性社会认知的浓厚氛围等。从宏观的视角看,河源绿色经济的发展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人才,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各类型人才。

河源绿色经济发展的六缺分析

简言之,“广东绿谷”战略背景下河源绿色经济的发展,刚经起步便尽显露疲颓之态。一是绿色企业稀少,绿色成长不足,引领示范有限;二是大多数传统企业难以突破现有瓶颈,陷入绿色转型困境;三是没有形成全域绿色产业链,绿色产业集群乏力,缺乏做深做强条件,后继无力,逐步呈现“六缺”之端倪。笔者认为,所谓“六缺”,是指从中微观视角考察发现,河源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短板的六个方面,即缺中高层次人才的脊椎型支持、缺细分市场与精准的靶击方向、缺“互联网+”绿色经济平台、缺地域优势自然资源抱团整合之机制、缺地域特色社会文化长效支撑力、缺发展绿色经济的一致性社会认知的浓厚氛围等。限于篇幅,笔者重点就脊椎型支持、细分市场与精准的靶击方向和“互联网+”绿色经济平台“三缺”展开初步的探讨。

1.中高层次人才的脊椎型支持之缺

归根结底,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在人才,核心在高层次人才。对于河源来说,人才之于绿色经济犹如人之脊椎一样重要,如果没有足够或匹配的人才就不足以支持绿色经济的生发壮大,进而必然失去全向性的市场竞争力,导致河源再一次错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河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和资源基础,还具有独特的客家人文基础。从宏观的视角看,河源绿色经济的发展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人才,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各类型人才。据统计,全市各类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不足万人,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只有区区百数级别,甚至连所谓的高新企业其高层次人才平均也不足2人。比如领头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区高层次人才也不过305人,何况还有被统计之嫌。缺乏中高层次人才的后果是致命的:第一层面,河源企业尤其新领域新成长的企业,由于缺乏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尤其缺乏新领域后继的研发保障,导致产品创新不足,集成滞后,竞争力不足,企业缺乏活力,可持续经济效益自然无从谈起。第二层面,由于缺乏高层次顶尖领军帅才,河源企业缺乏新领域新形式新模式经济的创新引领和示范能力,企业的虹吸效应和蝴蝶效应不足,无法形成全域产业链,无法成就旗舰企业或航母企业,导致河源经济规模和质量均难以质变而无法摆脱当下经济结构调整三期叠加的困境,妄谈做细做深做强。第三层面,由于普遍缺乏中高层次管理人才,不但职能部门没有能力做好政府决策的高级智囊作用,提供不了优化的高质量的顶层设计规划和战略部署,政策的执行和管理的实施也缺乏前瞻性、高效性,甚至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而且有关行业也形成不了风向引领和自造血输血的转型之能,坐以待困,令人唏嘘。就大社会环境而言,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河源市本就数量、类型、质量严重不足的稀缺人才资源,还因为政策、观念、氛围、待遇、管理不善不足不力,士气受到打击而挫伤,不断流失,而补充却不及流失,逐步造成人才空心化效应。不得不说的是,在官僚体制的浸淫下,自古就有的敬畏人才、仰慕人才的客家传统正在消失,在现实社会中不尊重人才、不把人才当回事,甚至排斥和轻视人才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尤为痛心疾首的是,曾经花大力气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由于不受重用,或由于情感受伤,或由于待遇偏低,几年后决绝而去的层出不穷,穷河源倒成为发达地区的人才摇篮,成为现实版的冷笑话。总之,人才困境是河源绿色经济发展的最大困境或瓶颈,人才问题若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举全市之力加速布局和妥善解决的话,河源的经济数量抑或质量自然无从谈起,更遑论绿色经济。

2.绿色经济成长细分市场与精准的靶击方向之缺

从目前的实情看,河源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在众小企“百帆”混发的态势,既小又散且乱。无论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还是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看似“高大上”,实质是虚弱空,既没有细分市场,更没有精准的靶击方向,至今未能集聚一艘大舰领航示范和辐射。

比如生态工业方面,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四新”产业的集群培育,迄今为止,由于引进了西可通信、广东美晨等127家手机及配套企业落户河源高新区,投资总额达571亿元,初步形成了集新产品研发、模具开发、注塑喷油、SMT(表面组装)、整机组装、质量检测、物流配送、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手机产业“全链条”。但细究发现,手机产业“全链条”也没有做到可以书写的体量,只有区区百亿级的产值。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新能源、新材料只见散型的发展,新医药更是怕连影子都难以寻觅。生态农业建设,在打响“万绿河源、绿色食品”农业品牌方面,还处在区域内众多小而杂的品牌混沌杂耍的成长阶段。发展生态旅游业方面,未见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新产品,森林健身游、温泉养生游、乡村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更是处在酝酿或起步阶段,旅游文化含量仍然差距甚远。生态服务业方面,所着力培育的服务外包、网络服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电子商务等还停留点状的小众发展阶段,所谓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建设“智慧河源”还远远不见雏形。(www.xing528.com)

归根结底,形成如此不堪局面的根本的问题,是我市绿色经济成长方向不明不实不具体所致,本质的问题就是对“绿谷”所包含的最高路线图之“五位一体”和“绿富双赢”没有精准把握且无视市场杠杆调节作用所致。

3.“互联网+”绿色经济平台建设之缺

未来可见时期的经济,是“互联网+”的绿色经济。企业的生命力及其产品、服务的创新和竞争力将通过“互联网+”插上翅膀而展翅高飞,彰显所谓的长尾效应,成就传奇。但是,“互联网+”绿色经济在河源来说是新事物,从2C向2B的转变更是新事物,还远远没有被我们所熟知,还只是印象,对其短短一两年成几何级数的蓬勃发展还只是听闻,更谈不上建设和运用。若放任后知后觉不予布局,迟滞几年后,河源绿色经济的成长很可能再次错过长翅膀而助经济腾飞的最佳时机,因此,理应抢抓机遇、急起直追、不容再失。

关于“互联网+”经济,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关于投资领域,据测算,未来3年,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超过1.2万亿元。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将形成一大批新的投资热点,同时给存量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在消费领域,在过去的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已经达到2.8万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3.2万亿元,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挖掘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在农业领域,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组织形式小并且散、生产方式粗放、服务水平滞后和质量安全缺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互联网+”现代农业将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途径。在工业领域,互联网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作为共性技术和关联纽带,互联网可以实现企业与个人用户、企业与企业用户、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有利于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在服务业领域,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医疗、健康、教育、旅游和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将快速发展,有利于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

互联网促进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是显而易见的:未来的制造业将走“专业化+信息化+小制造”之路,服务业实现渠道扁平、社交营销、支付在线、圈层定位等新功能。因此,失去“互联网+”翅膀的绿色经济,在信息化时代是没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对于河源而言,分层分类分型做好“互联网+”主干平台建设,乃是摆上政府议事日程的第一要事,也是企业家们要合力协同促进的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