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农药市场发展迅速,行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通过兼并重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能扩张等方式,中国本土农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2001~2012年中国农药行业产量分析提示 以产量计,我国从2006年起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药生产国。提示 我国农药质量迅速提高,目前强制执行的200多个国家或行业标准均采用等同FAOWTO的国际标准。

中国农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药市场发展迅速,行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通过兼并重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产能扩张等方式,中国本土农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中国农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投入,在新兴的生物农药、低毒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方面,也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2002~2013年,我国农药产量由82.2万吨增长到31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12%。以产量计,我国从2006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农药生产国。农药销售方面,我国农药行业销售额持续增长,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625亿元增至2012年的236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0.92%。其中,国内农药市场逐步扩大,国内农药消费量由2005年的75.9万吨增长至2013年的217.1万吨,年均增速达14.04%。随着我国农药产量的不断增长,加之农药企业在原料配套、资源(能源、水电气)、劳动力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我国农药出口额也在逐年增长。

2002~2013年我国农药产量及增长率

2002~2013年我国三大类农药产量

(一)我国农药行业的特征

1.世界农药生产大国

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发展迅猛,农药产量由2001年的69.6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354.9万吨,增长了4.1倍。

2001~2012年中国农药行业产量分析

提示 以产量计,我国从2006年起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药生产国。

2.农药品种大幅增加,质量迅速提高

我国农药行业经过多年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农药工业体系,品种日趋多样化。2012年末,我国已能生产600多种原药、3000多种制剂,已有37个自主创新的专利农药产品在农业部登记。

提示 我国农药质量迅速提高,目前强制执行的200多个国家或行业标准均采用等同FAOWTO的国际标准。

3.除草剂杀菌剂长期发展的潜力大于杀虫剂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产品一直是以杀虫剂为主。随着国内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集约化种植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动了除草剂消费的增长,除草剂在三大类农药中增长最快;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而达到商品化种植的转基因抗病作物远远少于转基因抗虫作物,使杀菌剂的增长速度超过杀虫剂的增长速度。

除草剂:是用以消灭和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分类,如草甘膦、除草醚、百草枯、杀草胺等。

杀菌剂:又称杀生剂、杀菌灭藻剂、杀微生物剂等,通常指能有效控制和杀死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的化学制剂。如硫酸铜、升汞、石灰波尔多液、化森铵、化森锰锌、福美双、甲基托布津、敌克松、井冈霉素、抗霉菌素120、甲霸灵·锰锌等。

杀虫剂: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用量大、品种多。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也会富集在食物链中。按来源分为生物源杀虫剂和化学合成杀虫剂两类,如敌百虫、拟除虫菊酯、溴甲烷、乐果等。

4.进口量相对平稳,出口量逐年上升

2012年,我国农药进口量为6.89万吨,而出口量达89.17万吨,农药出口量为进口量的12.94倍。

5.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2001~2008年我国农药行业销售利润率从3.46%增长到8.86%,其中2007年、2008年增速加快,这与2007年草甘膦、吡啶类等除草剂的涨价有关系。草甘膦价格由2007年初的不到3万元/吨暴涨至2008年中期的10万元/吨,除草剂超高的盈利能力提升了2007年、2008年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后价格逐渐回归至低位。2012年我国农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63.4亿元,利润总额175.3亿元,销售利润率7.42%。

6.农药市场竞争全球化特征明显

我国农药市场已完全融入全球市场,一是跨国农药公司纷纷在我国投资建厂,与国内农药企业展开正面竞争;二是进口农药在我国高端农药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对国产农药形成了较大压力。不过,随着我国本土农药企业对制剂产品的日益重视,农药品种增多和质量提高,同时凭借明显的价格优势,将挤占国际农药企业在我国终端市场的份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方面(www.xing528.com)

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与前些年的“3个70%”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是比较严重。一是品种数量少。世界上已经注册的农药化合物有2800多种,其中商业化应用的有1300多种,常用的有500多种,而我国能够生产的不足300个品种,且产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十几个老品种。二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不尽合理。全球农药消费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为25%、24%、47%,而我国的消费比例是45.5%、26%、24%,生产总量为45%、13%、41%。三是部分高毒农药品种已被禁用,如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甲拌磷、特丁硫磷、甲基异硫磷、甲基硫环磷等。四是农药制剂品种少,剂型不合理。具体到一个原药品种,发达国家可制成30多种剂型,而我国只能做出5~6种。

提示 在剂型上,国外农药以无溶剂、水基、固体化为主,而我国仍以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为主,其中乳油约占50%,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纯苯以溶剂型式施于田间,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2.技术水平方面

当今世界,农药生产技术正朝着高科技化、精细化及自动化方向迅猛发展。我国农药行业在生产方面,采用了微机自控、高效催化、高度纯化、定向主体合成、生物技术等,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由于技术加工工艺的原因,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往往存在品质差异,同时还存在生产成本高、物耗多、污染严重等问题。

3.企业结构方面

2005年以来,通过采用提高新企业准入条件、延续核准、清理整顿生产批准证书等措施,一批落后企业被淘汰,但农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微利或亏损,无力进行技术升级;农药行业仍没有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在产品出口上互相压价。

截至2010年,我国有合法农药生产企业1800多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与国际跨国农药企业相比,国内农药行业集中度低,整体呈现“大行业、小企业”和“大非大,强非强”的尴尬局面。

提示 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紧紧抓住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技术、新药创制、农药中间体、制剂品牌等关键要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构建农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4.研发能力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药研发方而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日前生产和使用的近200个农药品种,90%以上都是仿制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农药科研经费投入较少,科研单位自主开发的能力较差。

提示 中国农药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

(三)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前景

1.农药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人口增长:农药需求主要源自粮食需求,粮食需求增长的驱动因素为人口增长。目前我国人口以每年约5‰的速度在增长,根据中国政府《粮食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将达到400千克/年,全国每年将出现5.93亿吨的刚性粮食需求。稳定的粮食需求将形成农药消费的刚性支撑。

(2)农产品消费升级:平均每亩经济作物的农药用量比粮食作物高5~6倍,1998~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了4.2%,经济作物种植比重逐年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调整成为拉动农药需求的第二个因素。

(3)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对农药、化肥农资的需求。

(4)高毒农药的退出: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从2011年6月15日起停止受理另外22种高毒农药新增田间试验申请、登记申请及生产许可申请等,并按规定时间分批逐步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退出市场,直接形成了巨大的替代农药市场空间。

2.树立新的营销战略思想

目前农药市场已由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和计划经营,转变为依靠市场调节的开放经营和多渠道竞争。农药经营单位必须要树立一种具有超前意识和整体性的营销思想。

(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把握进货渠道。我们要通过对农药市场的细致调查研究,科学地分析农药市场容量,掌握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以及历年的销售情况,熟悉农药质量、价格和农民使用习惯,采取代理商、买断代理或佣金代理等方式进货。

(2)研究竞争对手,确定经营战略。随着农药市场的放开,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农药可以多渠道经营,农资系统占据主流渠道,个体经营者也成为竞争对手。另外,当前的农药形势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农民朋友手中有钱可在需要时再买,不会随意存药。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研究竞争对手,学习和借鉴对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手段。

(3)建立新的内外联合经营方式。作为农药经营单位,农资系统和植保系统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组建新的利益机制下的销售网络。简单来说,我们必须采取“上联工厂保货源,中联系统建网络,下联农民保市场”的经营方式,把过去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