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扶贫路:他们的故事和经历

走向扶贫路:他们的故事和经历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扶贫工作正缺人手,欢迎加入!”晚上,便在租住的房间学习扶贫政策和业务。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她和孙子享受了兜底扶贫政策,解决了基本生活困难。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祖孙二人还有住房安全没有达标。最终,其女被评定为精神二级残疾,领到了国家的残疾补贴。让陈友林最高兴的是,其女享受低保后,住院费全部由国家负担。

走向扶贫路:他们的故事和经历

傅方力

美观大方,宽敞明亮,略带古香古色的U形村委办公楼前,粗壮的铝合金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五星红旗下,人们在光滑平坦的水泥操场上载歌载舞,孩童们在右边的健身器材区,无忧无虑地玩着、笑着,好一幅热闹的景象。操场外沿的花木区花草郁葱,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像是为人们优雅的舞姿鼓掌喝彩。它们三五成群,伴随着动听的乐曲飞来飞去,更像是共庆六合垸村人们安居乐业、快乐充实的幸福生活。在夕阳的照射下,这美丽的画卷显得格外的迷人。

我身处画卷之中,思绪却不禁回到了几年前,那些景和物,那些人和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呈现出来。

那是2017年7月的一天,我被单位派驻到六合垸村负责精准扶贫工作。那日,骄阳似火,我提着行囊来到村委报到,看到眼前的办公房简陋老旧、偏僻潮湿、矮小又不通风,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北墙边摆着两把锈迹斑斑的铁条椅,西墙前放有几把塑料凳子,我想这应该是会议室吧。里面的房间很热闹,我走到门前,看见两张破旧的办公桌椅,一个矮小的铁皮柜和三把椅子占据了大半个办公室。办公桌上整齐地堆放着许多资料和一台老旧的电脑。柜顶、墙角也堆放着资料。六七个人站的站、坐的坐,他们有的在查阅资料,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操作电脑,还有的在商量事情。头顶转动的吊扇声响很大,风儿却很小。这么艰苦的条件,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他们快乐的工作,个个全神贯注,忙得热火朝天,对站在门口的我全然不知。

“各位好,我是政协派来的驻村干部,前来报到!”我的大嗓门引来了大家的侧目。“哎呀,来得好、来得好!”“扶贫工作正缺人手,欢迎加入!”大家放下手中的活,他一言、你一语地问起了情况。驻村队的周腊初队长站起身来,亲切地和我握了握手。看我满头大汗,他提起放在地上的大矿泉水桶,倒了一杯凉水给我后,又伸手去扭吊扇开关,想让风再大一点,可扭了两圈,才发现已是最强,便笑道:“没办法,现在村里条件差!”

“这是村里的刘艳书记,这是张立平队员,这是村扶贫专干朱红……”周队长把在场的各位向我一一做了介绍。

“我们村的条件暂时还蛮艰苦,这办公室还是租用的闲置民房。工作队进驻前,我们村两委在这里办公,周队来后,我们把它让了出来。”刘艳书记和我握完手后,继续说道:“平时,村干部们在家处理公务,有事大家就来这里集中,这不,有点挤。”

“哈哈哈!”听刘书记说完,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可一点儿都不拘谨,就像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一样,我知道,这是因“扶贫”结下的良缘。这样的氛围,一下消除了我刚进村时产生的丝丝忧虑,让人温暖,很受鼓舞。马上熟悉情况,快速投入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的激情油然而生。

那段时间,正值脱贫攻坚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完善资料、落实政策、引进产业、为贫困群众解决困难等等,每个人都很忙碌。白天上户走访,宣传政策、了解情况,为贫困群众制定帮扶措施。晚上,便在租住的房间学习扶贫政策和业务。每天拿着笔和本,早出晚归,与机关上班完全不一样,这里没有上、下班时间的概念,也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www.xing528.com)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了解了六合垸村萧条、落后的村容村貌。村内除了一条乡道外,通组公路基本没有硬化。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横流,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垮塌。路边杂草丛生,树木参差不齐,杂乱无序。每个村民小组,总有几间破乱不堪的房子,七倒八歪的。丢弃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和一次性的餐具随处可见。路边的破瓦片、残枝败柳也很碍眼。很多排灌的沟渠,不是塌陷就是堵塞,或者一团死水,蚊虫乱舞。村民的厕所没有封闭的化粪池,蛆、蚊满池,臭气熏天……再想想租来的办公场所,让我彻底领悟到了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后来的驻村工作中,更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贫困群众的疾苦,也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完美蜕变。

73岁的周婆婆家是因缺劳力和因学致贫。老伴早年去世,40多岁的儿子前几年离异后至今杳无音信,职高在读的孙子还需要她的照料。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她和孙子享受了兜底扶贫政策,解决了基本生活困难。为了让其孙子安心学习,我和他的帮扶干部到其所读学校了解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对接教育扶贫政策,鼓励他努力学习,叮嘱他遇到困难及时向我们反映。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祖孙二人还有住房安全没有达标。周婆婆家的平顶房破破烂烂,因没有隔热层,冬冷夏热,每当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墙体因长年受雨水侵蚀,墙面脱落严重,长出了植被,布满了根茎。前两年,村委为其申请过危房改造。但按当时的政策,国家出资大部分,个人自理小部分,且这些费用均需她先垫资。周婆婆因无经济能力,错失了两次机会。我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回政协向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分管县领导侯慧明和政协秘书长周华东通过商议,当即拍板:政府补贴部分由单位垫资,个人负担部分发动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募捐。最终,在三个月内完成改造,耗资五万多元把她的房子改造得漂漂亮亮。去年,其孙顺利完成学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六合垸村,很多的贫困群众是因病或因残致贫。陈友林和张德祥两个家庭就是这样。陈友林53岁,几年前,因其独生女患产后抑郁症没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常年需要治疗、陪护。家中年幼的外孙女需要抚育,年老多病的母亲需要赡养。尽管夫妻二人很勤劳,几年下来,沉重的医疗费还是拖垮了这个家庭。2014年,他被纳入贫困户。看到老实本分的陈友林被生活磨灭得没有一点活气,我很是心痛,下定决心帮扶好他,让他尽量多享受国家的政策帮扶。我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咨询政策,当得知其女可以评残后,便带上他们父女,冒着酷暑上县城做鉴定,填表、照相、交费,跑上跑下忙了大半天,像家人一样奔波于几个单位之间,向工作人员介绍情况,说明原因。最终,其女被评定为精神二级残疾,领到了国家的残疾补贴。后来,又为其女和外孙女成功申请了低保。让陈友林最高兴的是,其女享受低保后,住院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去年,其外孙女上幼儿园享受了教育扶贫补贴,母亲生了几次大病,每次都享受了大病保险和住院费用报销90%以上的健康扶贫政策,把他从沉重的医疗费用中解脱了出来。去年,陈友林轻装上阵,不仅承包土地搞种植,还养起了小龙虾呢。“我们享了国家的大福,如果不是这些好政策,真不知道怎么过!”每次看到我们,他总免不了要说说心里话。

45岁的张德祥以前是一名泥瓦匠,他的妻子体贴能干,家中有一儿一女。靠着勤劳,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倒也衣食无忧,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7年11月,张德祥因中风失去了劳动能力。当时他的儿子才4岁,女儿还在读初中。后来,在政府的关爱下,他家2018年纳入了贫困户,享受了低保,身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一家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张德祥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身体恢复也很理想。他家屋后有一块四亩多的树林,旁边有一个大鱼塘。为了让其彻底摆脱困境,我和他的帮扶人鼓励他利用地理优势,搞家禽养殖,并帮助制订养殖规划,联系技术人员,承诺为其推销。我们让他试着从几只养起,到后来养了几十只、几百只。在盛行饲料养殖的今天,我们建议他全部放养,利用农家优势,给家禽吃稻谷、青菜和杂草、昆虫,养出自己的“土品牌”,让食客们吃到正宗的土味,吃到儿时的美味,以此打开销路。去年,他的养殖上了规模,从后盾单位领导到帮扶人,从工作队、村两委到左邻右舍,都积极帮其搞宣传、找顾客、做推销。我更是义不容辞,既帮他做好销售,又指导他做细服务,做到诚信经营、贴心经营,以此赢得好声誉。根据销售情况,我不断更新网上和朋友圈的宣传信息,并发动亲友们加入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白天再忙,也不误为其接单,晚上再开车进县城,义务送货、收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年底前,近600只家禽销售一空,盈利近两万元。这让张德祥夫妻看到了希望,干劲十足,今年再次扩大了养殖规模。张德祥激动地说:“感谢政府的帮扶,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们还年轻,不能老给政府和社会添麻烦,去年脱了贫,再用两年来致富!”

对周婆婆、陈友林和张德祥的帮扶,是我“两个帮扶”工作的剪影。他们因家庭变故成为贫困户,这是他们的不幸。但他们生在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好时代,能充分得到国家的关爱,他们又是幸运的、幸福的。国家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等方面均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让贫困群众应享尽享,使六合垸村174户580人全部脱贫,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几年来,户户享受了政策帮扶,家家得到了广大帮扶干部的资助和关爱。让我见证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力度、宽度和深度。我们在做好“两个帮扶”工作的同时,改变村容村貌,加强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做好环境整治等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时间如水,岁月如梭,一晃我驻村已有四个年头。六合垸村在各级政府和后盾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标准化的村委办公楼功能齐全,里面设施应有尽有。在昌源合作社的智能育秧工厂里,两条智能育秧流水线正缓慢转动着,受聘在此工作的贫困群众们,正忙着育秧,为全村粮食增产保收打着坚实基础。水产收购中心车水马龙,在此工作的贫困户们,分工有序地将龙虾等水产品精选、打包,输往全国各地。高一块、低一块的田地,已被平整得一马平川,成为机械化操作的大舞台。大大小小的硬化沟渠又长又直,又深又干净,它们纵横交织,把一望无边的稻田有序地分列开来。每当夕阳西下,人们便三五成群在漂亮平坦的水泥路上散步聊天,享受乡村美景。路边的桂花树枝繁叶茂,清香四溢……所有的旧貌换成了新颜,我犹如穿越历史时空,来到了新的时代。

“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高亢悦耳的歌声把我的思绪从深深的回忆中拉了回来,继续欣赏红旗下的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继续听着喜庆的歌儿叙唱着人们的心声。

(作者系常德市安乡县政协办干部、县政协委员。2017年派驻六合垸村负责精准扶贫工作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