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欧盟碳泄漏实证研究探析

中国欧盟碳泄漏实证研究探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选取1992—2008年数据对中欧之间是否发生碳泄漏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因此,本节实证分析的初步结论为,欧盟与中国之间可能发生了微弱的碳泄漏,但证据并不充分,或者,即使欧盟与中国之间碳泄漏真实存在,其程度也很微弱。图32000—2008年中国—欧盟27国碳密集型产品贸易数据

中国欧盟碳泄漏实证研究探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理论角度来看,碳泄漏是可能存在的,然而实证结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多数实证分析是通过基于一定假设前提的模型模拟来计算碳泄漏的程度,而不是使用真实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模型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研究并未考虑减排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如能源效率提高、低碳技术创新和外溢等)和减排国家对于碳密集型产业的补贴等配套措施,这必然导致理论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本节选取1992—2008年数据对中欧之间是否发生碳泄漏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鉴于欧盟声称的碳关税措施主要应用于碳密集型产品贸易领域,本节从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对中欧间是否存在碳泄漏及程度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思路是:选取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作为指标,考察欧盟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1992年)以来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欧盟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则表明中欧间存在碳泄漏;否则,表明中欧间并不存在碳泄漏。

9.3.2.1 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对碳泄漏传导途径的分析,我们认为,可能导致碳泄漏的产业是那些易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碳密集型产业。借鉴现有文献,本文选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玻璃和玻璃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六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同时,这些行业也是碳关税主要针对的对象。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0—2008年欧盟27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分析,部分数据追溯至1992年。数据来源如下:能源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欧双边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WITS)。

9.3.2.2 数据分析

影响碳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能源价格,此外土地、劳动力成本、国内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也会对碳密集型产品贸易产生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石油消费量大于石油产量,石油的净进口占石油消费的1/3以上;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方,50%的能源需要进口,其中,石油进口率占80%左右。世界原油价格在2004年前比较稳定,之后持续大幅上升,如图1所示。世界油价的波动必将对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贸易产生一定影响。

图1 1992—2008年布伦特原油世界价格(FOB价格)曲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Source: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鉴于石油价格影响的复杂性,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本节更关注石油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1992—2004年)。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幅降低了能源价格补贴,我国原油价格也与世界接轨,这排除了欧盟和我国能源价格差异对碳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影响。由于欧盟实施较为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国内碳密集型产业承担额外的减排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会降低欧盟在碳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地,如果中欧之间确实发生了碳泄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欧盟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呈现下降趋势,且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性。

如图2所示,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自1992年起一直维持在1左右,也就是说欧盟国家在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而中国的进出口比率在2006年以前一直大于1,而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加速下降,说明我国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长期以来进口大于出口,2006年后方实现贸易顺差,且在2003年后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经过计算,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的相关系数无论是在1992—2008年还是在1994—2004年(石油价格稳定的期间),都不显著相关,仅在2000—2008年,相关系数 - 0.768在95%置信水平下呈现相关关系。此外,在2002年后,欧盟进出口比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或许表明,中欧之间可能存在微弱的碳泄漏。因为欧盟内部各国实施减排政策的时间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征收碳税。因此,这一阶段欧盟国家内部可能会存在碳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碳减排规制严格的欧盟国家转移至相对宽松的欧盟国家,由此可能与非减排国家产品相比其竞争力损失并不大。21世纪初碳税等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才在欧盟国家普及起来,对欧盟国家整体而言,碳密集型产品减排成本导致一定的竞争力减损,因此在2004年后这一比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2004年后世界石油价格的迅速上涨无疑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www.xing528.com)

图2 欧盟与中国的碳密集型产品(向世界)进出口比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 database)。

然而,欧盟对石油的依赖度远大于我国,并不能排除中欧进出口比率的相关性是得益于2004年后的油价急剧上升,而非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影响,或许这一影响足以产生使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呈现负相关性的假象。因此,本节实证分析的初步结论为,欧盟与中国之间可能发生了微弱的碳泄漏,但证据并不充分,或者,即使欧盟与中国之间碳泄漏真实存在,其程度也很微弱。

我们继续对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比率呈现相关性期间内中欧双边贸易情况加以分析。如图3所示,2000—2008年在所选取的六个碳密集型产品中,中国对欧盟27国总的进、出口额逐年攀升,相比而言,出口增长更加迅速。然而,在2000—2004年油价平稳期间,进出口比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甚至高达1.8,表明在这期间,欧盟与中国相比虽然实行严格得多的减排措施,但其碳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并未呈现出碳泄漏的迹象。随后,在油价急剧上升期间,中国出口呈跨越式增长而使进出口比率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中国对欧盟27国碳密集产品的进出口比率开始小于1,而且呈下降趋势,最低至0.4左右,这似乎表明中欧之间存在碳泄漏。但鉴于这一时期国际油价大幅上升,而中国对石油的依赖度远小于欧盟国家,石油价格上升对中欧碳密集型产品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的差异较大,总体来说结论仍不明晰。

图3 2000—2008年中国—欧盟27国碳密集型产品贸易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 database)。

从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来看,如图4所示,尽管欧盟实行严格的减排措施,但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及其在中欧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非但未降低,反倒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可见,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可能并未对其碳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这也许可以归因于欧盟对这些产业实施的减排收入再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尽管严格的减排政策使这些产业面临成本增加的威胁,但这些产业关联度较强,市场集中度较高,欧盟出于经济安全考虑常常制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殊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或将政府减排政策取得的收入用于碳密集型产业的减排技术研发或对这些产业进行补贴,这弥补了减排成本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也削弱了碳泄漏的可能性,甚至某些碳密集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益更多,因此,发生碳泄漏的可能性很低。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03年后快速上升,即便碳泄漏问题不存在,由此导致的碳排放急剧增加也必定引起欧盟等减排国家的施压。

图4 2000—2008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统计网站(Source:WITS databas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