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甘岭: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

上甘岭: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屡次提及上甘岭战役,是因为他坚信,华为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上甘岭精神,上甘岭精神也许不能直接为公司产出效益,但企业一旦丢失了上甘岭精神,就意味着肯定要垮掉。因此,上甘岭精神就是从信念到行动的统一,是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方式的统一,不仅蕴含着企业文化的真谛,而且显示了企业文化的力量。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上甘岭: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

2005年4月28日,在向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汇报中,任正非提出:“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倡在上甘岭培养各级干部。”此后,无论是在华为“2012实验室”的讲话中,还是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任正非经常提到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一次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经典战役。1952年下半年,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军队在五圣山对峙,但局势对志愿军非常不利。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志愿军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美军将领范弗里特预计以200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可以攻下五圣山。为此他动用了联合国军共7万余人的庞大兵力。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上甘岭村附近的两个高地。美军曾经用计算机模拟战役结果,认为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中国军队的两个主力师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的。可后来的结果却让美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中国人民志愿军3.8平方公里的阵地上,一日之内要承受美军30余万发炮弹的轰炸;志愿军1万余人,要对抗美军7万多敌人;志愿军不仅没有强大的炮火支援,而且缺粮,缺水,缺弹药,缺援军。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敢打必胜的信念,有力证明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屡次提及上甘岭战役,是因为他坚信,华为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上甘岭精神,上甘岭精神也许不能直接为公司产出效益,但企业一旦丢失了上甘岭精神,就意味着肯定要垮掉。

在任正非那里,上甘岭精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要有敢打必胜的决心和意志。坚强信念是力量的源泉,也是胜利的前提。第二层含义是要在战场上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取得胜利的结果。行胜于言。只有依靠实际行动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果实。因此,上甘岭精神就是从信念到行动的统一,是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方式的统一,不仅蕴含着企业文化的真谛,而且显示了企业文化的力量。

很多人或许以为,在对人的激励方面,只有物质激励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激励只能作为点缀,毕竟太空虚缥缈了。我们不否认物质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精神的力量。在华为的激励机制里,物质利益的分享无疑是最具亮点的,也是最为外界所称道的。但是,华为对精神激励一直以来也是极为重视的。无论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生死契约,还是“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的自我涅槃;无论是“狭路相逢勇者生”的英雄气概,还是“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华为成立以来每一个响亮的口号后面都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都是对华为员工的一次精神洗礼,也都推动华为走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

外界对华为的企业文化有一个调侃式的评价,认为华为文化对员工的“洗脑”比较成功。“洗脑”这个说法当然有欠妥当。毕竟,华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基于客户导向的员工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塑造,其核心目的在于企业的商业成功以及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从整体而言,华为企业文化的立足点在于能够激发员工潜力并塑造团队行为方式,促进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而不是把一些违背客观事实和荒谬错误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员工。因此,客观来说,华为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比较大,对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效果非常明显,使华为员工,无论是在职的还是离职的,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些华为文化的“烙印”。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位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思想比较开放的企业老板曾经跟我交流过一个观点:企业文化搞得好不好,离职员工最有发言权。我对此非常认可。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经说过:“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质只是精神的奴仆,精神才是物质的主人。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效益和财富,但是可以在公司中形成一种坚强的信念。1997年在《不要忘记英雄》的讲话中任正非曾经提出:“碳元素平行排列,可以构成石墨,非常松软;而若按三角形排列,则可以构成金刚石,异常坚硬。”同样是一种物质,结构排列形式的不同导致了特性的完全不同。同样是一个人,有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带来不同的人生。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同样是一个团队,有没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也会形成不同的工作结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2014年8月在华为人力资源工作汇报会上,任正非特意强调今后要更加重视非物质激励。

“第一,非物质激励就是要把英雄的盘子划大,毛泽东说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我们要把英雄先进比例保持在60%~70%,剩下的30%~40%,每年末位淘汰,走掉一部分。这样逼着大家前进。第二,敢于花点钱做一些典礼,发奖典礼上的精神激励,一定会有人记住的,这就是对他的长期自我激励。美军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很独特,在方尖塔上涂满猪油,让大家爬这个塔,大家一层层地攻,欢庆这个典礼。华为大学也要构思一个华为自己的典礼形式,不要总是扔帽子。”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在华为突破重围的创业时期,还是在华为艰苦卓绝的国际化时期,以客户为导向、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华为文化,成为指引华为人奋力拼搏的旗帜,给予了华为人无穷的力量。(www.xing528.com)

任正非对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曾经这样描述:“华为一成立就在自己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通信产品都垄断在世界著名公司手里,因此,一出生就受到了著名公司的挤压,自身不硬就会粉身碎骨。”华为创业之初,深圳还处于倒买倒卖的时代,一开始就扎扎实实搞技术的华为被认为是傻子。后来华为又经历了深圳的泡沫经济时代,做房地产或者炒股票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大钱,专注于技术研发的华为受到很大的冲击,经常有骨干员工跳槽,使华为经常处于生死未卜的危机状态。华为秉承坚定不移的钉子精神和压强原则,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突破一点,局部领先,才使华为度过起步的艰难时期。华为早期办公条件简单,蚊子又多,很多办公室员工只好躲在蚊帐中写信,向用户发信函。技术研发的员工既做研发又做生产工人,还要去前线装机。市场部的员工为了推广华为的产品,跑过的行程可以绕地球和月球转几千个来回。推广涉及的人次,加起来相当于拜访过一个大中城市所有的居民量。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市场部的员工是用“宗教般的虔诚”打动了用户,开辟了市场。

1995年,任正非在《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讲话中曾经动情地回忆起华为早期创业时期的几个事例。为了挽救一个地方的市场,华为市场部的高层领导知道重要客户在一个宾馆与爱立信洽谈,从吃了晚饭就等在大厅,直到深夜一点半,客户出来后,说一句“没时间”就走了。华为一位博士,在首都机场迎接一个重要客户,由于飞机晚点,在寒风中等了四个小时,这位重要客人到了看有人接他十分高兴,一问不是AT&T,扭头就走了。在东北伊春的一单合同,推广人员、市场人员为此做了不下十次的技术推广和工程建议,风餐露宿,长途往返跋涉,前后长达半年。最后因一些原因,市场部决定放弃。从事此工作的数名七尺男儿,伤心地痛哭一场。

“华为是由于无知,才走上通信产业的,当初只知市场大、不知市场如此规范,不知竞争对手如此强大。一走上这条道路,就如上了贼船,要么就是沉没在商海中,要么强大到年产值数百亿元、有自立的能力。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任正非的这番告白,堪称华为创业艰难的真实写照。

1996年,华为与香港和记黄埔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固定网络的解决方案。1997年,香港和记工程NP(网络处理器)平台正式开局成功。香港虽然面积不大,却是世界电信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在华为产品开局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紧急情况,严重影响到客户对华为产品的认可与信任。为了解决问题,加快项目进度,华为员工与和记商量后,购买了几个睡袋,所有员工轮番进行昼夜调试,最后才取得了开局成功。事后,客户问华为员工在香港成功开局用的是哪一招华为文化,华为员工这样回答:是“垫子文化”与“睡袋文化”的国际接轨。就是这样的“睡袋文化”,使华为赢得了和记高层领导的赞赏。

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了贝托华为,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四年以后,华为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才超过1亿美元。1997年华为也在巴西建立了合资企业巴西华为,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长期形成的稳定地位,六年以后华为在该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1亿美元。由此可见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异常艰难。任正非在1997年曾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来概括华为国际化的艰辛。2012年时任华为副董事长的郭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时候说:“走出去是为了活下去。”但真正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海外之路的困难和复杂远超当初的想象。“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两眼一抹黑’。”郭平这样表述。艰难的原因不仅在于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还有难以逾越的政治因素。不仅在于海外市场与华为在文化、语言与规则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在于员工的工作与生存环境的恶劣。

华为开拓国际市场,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从非洲、拉丁美洲,甚至是中东战乱地区开始。非洲经济落后,卫生条件很差,许多华为外派员工在工作期间都生过病。简单的饮食也是一个挑战和考验,国内带去的“老干妈辣椒酱就成了华为员工的珍品。坦桑尼亚的金矿开局点没有饮用水和电,尘土飞扬。华为的用服(用户服务)工程师还从埃塞俄比亚开局的楼顶上摔到地上导致受伤。在南非,华为员工经常碰到许多在国内很难碰到的事:比如被误抓去警察局;被持枪歹徒洗劫;请律师上法庭打官司竟然都能遇到骗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常年工作,只有依靠坚强的精神意志才能够克服困难。这种精神意志就来自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2001年,任正非做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讲话,欢送华为海外将士出征。“你们这一去,也许就是千万里,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你们胸戴红花回家转。但我们不管你是否胸戴红花,我们会永远地想念你们,关心你们,信任你们,即使你们战败归来,我们仍美酒相迎,为你们梳理羽毛,为你们擦干汗和泪……你们为挽救公司,已付出了你们无愧无悔的青春年华,将青春永驻。”最后,任正非以“你们背负着公司生死存亡的重任,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寄语海外员工。正是这种基于信任和责任感、使命感的华为文化,召唤着一批又一批的华为员工挺身而出,奔赴市场最需要的地方,义无反顾地拿下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又一个“上甘岭”。哪怕环境十分艰苦,工作十分困难,生命遭到威胁,哪怕背井离乡,生活寂寞,远离亲人,华为文化就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