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民本力量与政府力量?

如何充分发挥民本力量与政府力量?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民本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协调推进。(一)充分发挥民本力量,推进城乡一体化民本力量是推动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的主体,市场自发力量是推动义乌市商贸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鸡毛换糖”的农民创业到摆地摊的小业主都是如此,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商品的生产,促进了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就业。

如何充分发挥民本力量与政府力量?

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民本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协调推进。首先是民本力量的自发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刘迎秋研究员在总结义乌经验时认为,义乌市的发展不仅在于政府的科学有为,而且在于政府顺应了民意、适应了民心、实现了民想,体现了政府多次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民生、民想、民为与兴商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义乌经验和义乌成功发展的内在基础。

(一)充分发挥民本力量,推进城乡一体化

民本力量是推动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的主体,市场自发力量是推动义乌市商贸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鸡毛换糖”的农民创业到摆地摊的小业主都是如此,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商品的生产,促进了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就业。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义乌民营经济的起步和稳定增长阶段,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和21世纪的国际化阶段,义乌的民营经济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靠着民本力量解决了产业升级、农民转移和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因此,义乌也被命名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

全国不同地方群众的民生、民想要求大体是相同的。义乌人强就强在了“民为”上。义乌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重要的一条就是义乌人更多地受到了发端于宋代的兴商文化思想的影响。当这种兴商理念与义乌地少人多这样一种现实结合到一起时,便产生了义乌人的“倚农兴商”行为。

改革开放40年,义乌市在城乡一体化领域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义乌人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克服闭塞、贫穷等困难,敢为人先,摇拨浪鼓开展“鸡毛换糖”的小本生意,靠着摆地摊建起了大市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义乌又发展“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依托大市场发展了大制造,从此“小商品义乌造”闻名全球;21世纪,义乌人民更是“胆大包天”,勇于走出去,不但走向全国,还走向世界,将义乌市场开向世界。靠着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义乌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集体独断天下的环境中异军突起,由弱到强,进而占据主导地位。1978—1987年小商品市场开始发展,民营经济开始起步;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国家进行了调控,民营经济步入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定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义乌的民营经济也进入全面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义乌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于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义乌市绝大多数企业为民营企业,其产值在全市GDP总量中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乌人靠着这种创业创新的精神,靠着闯天下、拓市场的民为,在全民小康社会的建设征程中,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本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二)民本推动下的政府自觉

义乌市不仅依靠民本力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在民本力量的作用下还激发了政府自觉,这也是义乌市取得当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义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不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还敢为人先、带头改革。不但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规则保障,还自觉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义乌市政府历来有尊重民众首创精神和市场发展规律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市依靠思想解放,尊重群众选择,自觉帮助老百姓找到经营小商品的富裕路。1982年,义乌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提出“四个允许”。也正是这个大胆的决策,成就了义乌的超常发展和义乌市场的诞生。随后,义乌市提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从而使义乌市场建设在全国捷足先登。20世纪90年代,义乌市利用市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审时度势,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自觉推动义乌市的工业化进程。义乌的政府自觉行动充分体现在近些年义乌所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上。早在2001年,义乌就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大农村,出台了《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大力开展“小五化”运动。为了加强领导,义乌专门组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从镇街及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抽调成员集中办公。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改造农村面貌。2001—2007年义乌对142个村实施旧村改造,对462个村实施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总投资额达到40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5亿元。2003年义乌市颁布了《义乌城乡一体化纲要》,主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如将1100平方千米的市域面积分成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远郊区,分别赋予不同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在这个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指导下,义乌城乡交通、水电、排污、卫生、教育等都进行了一体化安排。中央决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义乌市委市政府2006年出台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内容包括如何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民充分就业、培育新农民、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义乌要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和示范区,让农民和市民享受“一体化”待遇。义乌市还出台了《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十大推进工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若干规定》《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实施细则》《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与此同时,义乌市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1996年开始,义乌就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作为农业发展基金,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渠道。依靠这一渠道,义乌投入4亿多元,建成了20万亩标准农田,补贴了60%的农业保费。2005年,义乌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累计16.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以上。另外,现在义乌许多农村公共事业都由政府包办,如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由政府埋单;镇街中心卫生院由市、镇财政合力投入;市里一次性投入4000万元,买垃圾车、添垃圾桶、建垃圾房、雇环卫工人,推进环境卫生建设。

随着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当前义乌市城乡品质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市完成征迁1.75万户。深化城市设计大会战,与大师名家、大院名所合作编制了城中西路等15条精品街、湖大塘等6个有机更新回迁区块的城市设计方案。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81元,同比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93元,同比增长9.2%。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99万人、医疗保险2.37万人,实现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全省率先统一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待遇,实现“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封顶限额”三统一,率先实施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