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设置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岗位需求

专业设置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岗位需求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走访湖南省智能制造行业生产企业,深入岗位调研,发现相关职业岗位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发生以下新变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湖南省核心支撑产业。传统制造业人才需求下降,而适合智能制造产业的新技术工人需求量猛增。如果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缓慢,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专业调整机制不完善,会严重拖累产业发展,不能有效满足智能制造岗位群需要。

专业设置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岗位需求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导致了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走访湖南省智能制造行业生产企业,深入岗位调研,发现相关职业岗位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发生以下新变化。

1.专业群聚集度不高,专业布局定位与产业群的对接不够清晰,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对接问题更显突出

目前,湖南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涉及门类较广,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性不够强,办学效益不够高。很多学院专业布局在对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相应的专业群建设,但由于顶层设计不科学,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关系还是显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群的对应关系不够紧密。一方面产业链人才需求仍然存在空白点,另一方面某些专业找不到明确的产业与之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的耦合发展机制仍然不完善,从而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能紧贴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彰显不够。

目前长株潭地区传统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外部竞争压力大,产品质量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企业都尝试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而周边学校对接智能制造产业群的高职高专专业群只有五六所院校有对接,存在对接数量不足的问题。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就开始对接智能制造产业群,但是也存在对接产业不够深入,对接还停留在浅层的状况,其内涵还有待院校和企业进一步深化。

2.专业动态调整相对较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岗位群需求

很多学院常年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聘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进行专业论证,通过调研、论证、实践、反馈、完善五个环节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行业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但学校对市场变化的反馈及企业新的人才需求变化反应迟缓,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限,产教融合度不够高,新专业开发与老专业改造力度不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与之对应的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传统制造产业工人面临培训升级或者淘汰的命运。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湖南省核心支撑产业。“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自从推进“四化两型”以来,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家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产品均排名全国第一。从产业布局来看,已形成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优势产业梯队,和以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工电气汽车为主导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制药机械、船舶制造等正加速转型成为新型湖南工业发展的支撑点。(www.xing528.com)

传统制造业人才需求下降,而适合智能制造产业的新技术工人需求量猛增。以工程机械为例,三一重工“18号厂房”在改造前,需要大量的装配钳工、装配电工、物料仓库管理员等传统岗位,在忙碌中生产三一重工的产品;而现在,三一重工18号厂房被业界称为“最聪明的厂房”。在这里,一名技术工人凭借一台电脑就可以为每个工位提供物料和零部件提取、配送服务;加入了视觉识别模块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物料进行焊接;重型AGV满载物料在厂房内川流不息;在智能化系统的指挥下,上百台机器人协同作战……这样的场景在2019年7月还是设想,仅用一年的时间已变为现实,这是三一速度、三一智慧的真实写照。就这一年的发展,在三一重工“18号厂房”里,再也看不到习惯操作传统机器的工人,看到的是具有掌握操作智能机器的技能、通过智能化软件实现生产、能编制工艺和编程的新产业工人。原有的传统产业工人,三一重工采用培训考核模式,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即可继续留在“18号厂房”,不合格的则面临分流甚至是下岗。

如果职业院校专业调整缓慢,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专业调整机制不完善,会严重拖累产业发展,不能有效满足智能制造岗位群需要。

3.智能制造职业岗位变化对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工业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化管理和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使生产技术岗位呈现出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交叉融合,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叠加的变化,对职业岗位提出了工艺、设备、行业通识技术、跨专业技术复合发展的新要求。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要求掌握相应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还需要掌握MES等管理生产系统的应用技能,同时对生产现场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人文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高职毕业生的培养需要技术技能型与班组等基础管理型的工管教育融合,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岗位综合技能,而且要有能沉到生产一线去发展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只有这样,高职毕业生才有更多的机会被企业优先培养成为生产一线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车间技术管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