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业的劣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甘肃农业的劣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是观之,水资源缺乏已严重制约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90 年甘肃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为5.35%,2006 年下降为1.94%,1990 年此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0%,2006 年为8.93%。

甘肃农业的劣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甘肃深居中国西北内陆,地处黄河中上游,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山高坡陡,土地质量差,处于生态敏感地带。世纪之交,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正面临诸多障碍因素日益严重的挑战,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甘肃省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图2-1 甘肃省农业的自身劣势图

第一,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甘肃深居内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中部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400 毫米以下,而蒸发量达到1400~2150 毫米,加之植被稀少,降水很少能拦蓄于田,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全省80%以上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降水多集中在7~9 三个月,且多为暴雨洪水,绝大部分难以利用,水资源在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据了解,甘肃人均自产水资源量1150 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平均每亩土地水资源量378 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全省工农业及生活年需水量122.37 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为116 亿立方米,缺水量为6.36 亿立方米,缺水率为5.2%,预计到2010 年,全省需水量将达到156.03 亿立方米,缺水将达34.5%。根据甘肃省水利厅的资料显示,甘肃多年平均水资源是29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50 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一半,单位耕地水资源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农村还有二百三十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有四十多个县(市)城镇供水严重短缺,还有一些重要工业基地的供水也严重不足。由于缺水,农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全省尚有41 个国家级贫困县。正常年份,全省有13 万亩农田得不到保灌,干旱年份情况更为严重。据调查,20 世纪90 年代,甘肃遇到了严重旱灾,粮食减产约15 亿公斤,不少地方因干旱少雨,粮食颗粒无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由是观之,水资源缺乏已严重制约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甘肃森林极为稀少而且分布不均,全省森林覆盖率8.4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大的中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地区天然森林覆盖率仅为1%~3%。全省草原面积虽然比重较大,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3.8%,但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草场退化严重。据统计,全省已有1.07 亿亩草场退化,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4.4%,平均每年以100 万亩左右的速度退化。植被稀少,风力、水力侵蚀严重,使甘肃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9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6%。全省每年水土流失输入江河的泥沙量达6.44 亿吨,其中黄河流域每年流入黄河泥沙量达5.04 亿吨,占全省输沙总量的78%。在河西走廊,目前土地沙漠化每年以4~10 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农田生态环境受到风沙的严重威胁,这对于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水土流失造成水库淤积,使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面临日益严重的严峻挑战。

表2-2 2007 年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表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8)整理(www.xing528.com)

2.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下降很多,但其就业人数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很不相称。2007 年,甘肃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3.23%、14.79%、21.98%,而相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 结构为14.64%、45.82%、39.54%。三次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差别明显,2007 年第一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4.8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6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60.5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7.4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4.5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25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聚集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 却不到1/6,对GDP 产业贡献率和产业拉动力也微不足道。这说明第一产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正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在最薄弱地位。

3.财政投入拮据,农业生产条件差

近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引大、民勤调水、疏勒河治理工程、东乡南阳渠灌溉、引洮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21”集雨节灌、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等小型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并发挥效益,农村农电、道路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太多,甘肃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1990 年甘肃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为5.35%,2006 年下降为1.94%,1990 年此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0%,2006 年为8.93%。1990 年甘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71%,2006 年为8.25%,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8.23%和14.60%。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很多设备年久失修老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图2-2 甘肃省与全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比较图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1991-2007)整理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与自然条件差有直接关系,但农民素质低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甘肃省各级政府曾以各种救济、发放贷款等办法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但收效甚微。许多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性脱贫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