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分析

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开发区政策的估计系数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行业垄断程度越大,越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研究发现,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开发区政策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沿边地区的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的种种原因均可能导致沿边地区的开发区政策效应得不到发挥,企业生产率无法因开发区建设而得到提升。

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准分析

1.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基准回归

本章首先以计量模型(1)为基准进行估计。表6-5为全样本下开发区政策生产率效应的估计结果,模型(1)-(3)的被解释变量均为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_OP),分别为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并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统计量为177.41,显著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开发区政策的估计系数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Wang,2013;Duranton and Puga,2004;Gilbertet.al,2008;Siqi Zheng,et al.,2015;袁其刚,刘斌,朱学昌,2015)。中国开发区通过特殊的土地、财政、经济等优惠政策可以吸引高生产率企业在区内聚集,区内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学习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开发区建设带动了商品销售零售业、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还会产生生产及消费的溢出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开发区属于一揽子政府政策的集合,不仅仅是划定一个区域将企业聚集在一起,还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减免、进出口配额限制等政策,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作用下,逐渐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开发区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开发区内的企业一般拥有较低的用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税收成本、行政审批成本、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搜集成本、签约成本和履约成本等。

表6-5 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基准回归结果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在全样本的基准回归结果中,除控制行业特征差异、地区差异和年度中国经济环境差异的虚拟变量外,还控制了八个可能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控制变量,包括行业垄断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外资参与度、资本密集度、企业年龄、国有企业哑变量、创新型企业哑变量和出口企业哑变量。结果显示,行业垄断程度越大,越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为垄断企业会获得巨额垄断租,导致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降低,抑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外资参与程度越高、资本密集度越高、企业年龄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更为重视企业设备购置、更新和研发投入,更容易从规模经济中受益,从而实现较高的企业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仅意味着资本流入,还包括技术、管理、知识等一揽子特定要素的转移,FDI提高所带来的溢出效应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外资参与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而出口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则具有更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出口企业的较高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的解释是高生产率企业倾向于进入出口市场,而低生产率企业则留在国内市场,所以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TFP水平(Melitz,2003;Bernard el al.,2003)。

2.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空间差异

进一步比较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开发区的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表6-6为分样本下开发区政策生产率效应的空间差异的估计结果,模型(1)-(6)的被解释变量均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_OP)。分别对三个分样本进行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回归,同样还是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是使用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还是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研究发现,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开发区政策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沿边地区的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开发区政策得到了有效发挥,而沿边地区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建设并没有带来企业生产率的提升,甚至可能造成土地、资本等资源的浪费。开发区政策是中国政策均衡发展策略下重要的手段,政府试图通过开发区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然而,在很多地方开发区建设是一种零散分割遍地开花的模式。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7个,保税区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很多,省级开发区更是不计其数。这种将企业集中起来的发展模式不是不好,而是过度建设可能导致投资过度,有些开发区建设可能并没有以周围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基础设施条件为依托,导致资源的空间错配。此外,许多学者认为开发区建设必须以接近大市场为前提,如果远离大市场,就会导致物流、通勤、人员交流成本的增加。缺乏规模经济的开发区建设,并不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很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建厂。

本章关于开发区政策效应研究选取的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政策评估的对象。其中,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沿边地区,而大部分沿边地区自身市场规模很小,没有规模经济支撑的边境经济合作区,难以提升区内企业生产率。加之沿边地区所相临的周边国家基本为欠发达经济体,外部市场规模也很小,贸易便利化程度又低,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非制度性差异,国家间边界效应大,导致企业承受很高的交易成本。因为企业地处边境地区,距离国内大市场距离较远,除了就地取材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外,企业如果想要发展内销业务,就必须要承担很高的物流成本。以上的种种原因均可能导致沿边地区的开发区政策效应得不到发挥,企业生产率无法因开发区建设而得到提升。在空间差异的回归分析中,同样还是控制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以及影响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国内宏观经济变动的虚拟变量。结果显示,不管是在沿海、沿边还是内陆地区,行业垄断程度越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外资参与程度越大、资本密集程度越高、企业年龄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新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TFP水平更高;内陆地区国有企业的TFP要比非国有企业高。

表6-6 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空间差异估计结果(www.xing528.com)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3.开发区政策下市场规模的生产率效应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开发区政策无法发挥效应,是因为当地市场规模不够大或者距离大市场较远,无法从规模经济中获益。比如,陆铭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空间错配”是开发区政策局限的重要原因,认为“开发区建设必须要以接近大市场为前提,远离大市场会带来成本加成,缺乏规模经济的开发区建设,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的生产率促进作用,也不利于招商引资”。经济史学家Pollard(1981)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建立一个工业园,必须要有本地市场作为坚实的基础。”郑思齐教授也认为,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集聚经济,因为如果企业扎堆的话,集聚经济会带来高增长,逐渐形成累积的递增效应。

所以,为了探讨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能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里将从企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两个方面出发,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即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政策生产率效应的差异,并比较这种效应的空间差异。表6-7为开发区政策下市场规模的生产率效应评估结果。同样的,还是根据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全样本下随着国外市场规模(或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开始缩水。但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不断增加;与沿海地区不同的是,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沿边地区开发区政策效应逐渐增加,而对内陆地区开发区内企业出口规模扩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范剑勇和冯猛(2013)基于出口密度差别论证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之谜,研究发现出口密度在0-25%的企业TFP最高,而出口密度为74%-100%的企业TFP最低,低于内销企业;他们用一般出口企业与加工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来解释这一现象。开发区内,沿边地区企业出口密度均值为4.5%,内陆地区企业出口密度均值为4.3%,沿海地区企业出口密度均值为25.5%。相对于沿海地区,沿边地区企业的出口规模低得多。基于范剑勇等人的研究,出口规模较小的企业学习效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企业的TFP相对较高;而随着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企业逐渐丧失了学习效应,使得企业TFP相对降低。

表6-7 开发区政策下市场规模的生产率效应估计结果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全样本以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分样本回归采用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而沿边地区分样本估计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