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鸟船到福船:探寻中国古代海运文化传承

从鸟船到福船:探寻中国古代海运文化传承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鸟船始于南宋,是明清时期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一种小型快速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得名“鸟船”。沙船航行区域很广,从北方海域到长江,以及福建、广东和东南亚等地区,都是其航行区域。广船大小也与福船相当,远洋船长30多米,宽近10米,船上有夹舱。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统称,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起源于战国时代,以行驶于南海海域和远洋航行著称。

从鸟船到福船:探寻中国古代海运文化传承

鸟船源于人们对水鸟文化的崇拜,期盼自己驾驶的舟船能够像飞鸟一样,自由搏击大海。鸟船始于南宋,是明清时期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一种小型快速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得名“鸟船”。鸟船又称浙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崇拜[1]。通过宁波宋朝古船,山东蓬莱元朝古船、明朝古船,浙江象山明朝古船等实物的出土,可以看出鸟船头小身肥,尖圆底,船首和船尾两头微翘,船首部尖瘦呈鸟嘴状,船尾出艄,恰容可升降舵板,长宽比小于沙船而大于福船,其船型被国内学者称为船首V字形至船底U字形。

图2-6 “绿眉毛·朱家尖”号鸟船

鸟船有纵通龙骨,多道横向水密隔舱,多道纵向大㯿(liè)等构成坚固船体结构。船长约10米,船宽3~4米,一般采用三桅、扇形布帆或矩形竹篷,当主篷和头篷各向两舷张开,其正面和航行姿态极似鸟的双翼。一般还配橹,有风扬帆,无风荡橹,行驶灵活。船首和船尾都有民俗彩绘,舷前部雕饰有龙目或者鸟目、鱼眼,其上加饰绿色漆带,俗称“绿眉毛”(见图2-6)[10]

据研究,鸟船在郑成功水师船队中比较普遍,是一种快速进攻船型,属于一种桨帆两用船,无风时驶桨,有风时驶帆,适于作沿海航行,不宜作远洋航行。鸟船在民间主要用于海上的干鲜产品和盐、米等货物的运输,也兼带客商。后经改装,成为清末民初最早的海岛航船的船型之一[11]

据清康熙《崇明县志》载,“崇明县乃唐(高祖李渊)武德间(公元618—626年)涌沙而成”,又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皆有。可以说沙船产生于唐代崇明一带,在宋代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代中期才统称沙船。沙船平底、方头、方艄,它的产生与崇明一带海域环境有关。由于崇明一带海域的底部多沙丘和沙山,吃水深的尖底船过此海域容易搁沙覆舟,而平底的船却可平稳前进,且在退潮时可以平稳搁滩,沙船由此得名并盛行。沙船适航性强,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合在长江口以北的浅水海域应用。沙船使用范围极广,有用作官船、军船、漕船、盐船以及明朝车轮船等。沙船在我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道光年间,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而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以上[11]

图2-7为沙船,其中(a)为沙船的升降舵系统,(b)显示沙船在船舷两侧挂有披水板[11][12]。升降舵的舵面积大,且舵能升降,在浅水海域须将披水板和舵提起,船依靠橹、桨操纵推进;到了深水区域,驶帆航行时,船舵和下风一侧的披水板要放到船底以下,以提高操舵性能并减少船的横漂,提高船在横风和偏逆风航行时的航行效率。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沙船上还设梗水木,也就是在船底增设两个梗水木,类似于今天的舭龙骨,其作用是增加阻力,防船横摇,保持稳定。沙船使用大楋(là),加强纵向强度,也就是在沙船的两舷用巨大的杉木加固,大楋坚固且突出,多到5~6根,用来加强船的纵向强度。

图2-7 沙船

(a)沙船的升降舵系统;(b)沙船模型

沙船载重量一般是500~800吨。但沙船也有其缺点:一是由于船头为平板,受水面积大,导致航行速度较慢;二是破浪能力差,这在远洋航行时是一个很大的弱点。

沙船航行区域很广,从北方海域到长江,以及福建、广东和东南亚等地区,都是其航行区域。目前,太湖水域仍有“五扇子”等沙船在使用[6]

广船起源于春秋时期,唐宋时期是发展成熟期,定型于元明,是广东省各地大型木帆船的统称。广船船型与福船相近,上宽下窄,适合作为战船用。明代抗寇时也调用了广东东莞的“乌艚”和新会的“横江”两种广船。广船大小也与福船相当,远洋船长30多米,宽近10米,船上有夹舱。广船艏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背弧不高,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力。船体结构的横向是用密距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强度依靠龙骨和大㯿(liè),用材多采用热带硬木,如铁力木、荔枝木、樟木和乌婪木等,多航行于南方港口和南海航线。广船另一显著特点为其帆面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比船舶宽度更宽,表明其更适合于远航。广船形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船底特别尖,在里海则稳,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用铁力木,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时至关重要。广船适应我国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的地理环境,且容易转舵改变航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

图2-8 红头船(www.xing528.com)

广船一般采用三桅,其中前桅、中桅略向前倾,提高适航性。帆形如张开的折扇,上悬布质硬帆,篷杆较疏而粗。在中小型广船上都备有橹和桨。晚期广船采用西洋带牵索式桅杆,并在主帆间或船首桅杆前插用三角帆,以提高船速。广船的船首和船尾通常绘有富有岭南民俗特色的彩绘,部分漆成红色,俗称“红头船”(见图2-8),属于广船特有的标志[13]

广船使用首插板和底插板,即在侧前方装有能垂直升降、伸出船底之下的首插板,起减摇和稳定航向的作用。底插板是一种船舶辅助操纵装置。为了减缓摇摆,广船采用了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需防止横向漂移或摇摆时,将插板降至船底线以下,因此底插板也有抗横漂的作用。广船使用多孔舵,面积大,舵向好,舵叶上的孔为菱形,在帆船遇到急流时,通过舵孔排水,菱形的小孔可把水流通过舵叶小孔时的涡流对船舶引起的阻力减到最小,从而使船舶回转性好,操纵方便灵活。这种广式多孔舵原理,在17世纪引起了欧洲工程师的惊叹和模仿[11]。而广船最大的进步则是从基本的方形帆发展成使用斜桁四角帆的纵向帆装。我国在2世纪时就开始普及这种帆装,而船桅的数量也不是单一的,是3~4桅的多桅船式。多桅帆加上四角帆可以令船在航行时不避强风激浪,这样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航速。广船使用优质铁力木建造,比福船更加庞大、坚固和耐用,寿命可长达60年之久。这是因为在海外贸易中,中国带出去的是丝绸,而换回来的是许多珍贵的木材,这些木材普遍用于造船、建祠堂、筑宫殿等。

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统称,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起源于战国时代,以行驶于南海海域和远洋航行著称。福船首尖尾宽两头翘起,尾封板结构呈马蹄形,船尾部宽大、首尾舷弧大。两舷边向外拱有护板,船侧用对开原木厚板加固,强度较大,船舱是水密隔舱结构,船体底尖上宽,船底龙骨突出,船型呈V形,吃水深,稳定性好,也利于破浪航行。福船高昂的首部具有坚强的冲击装置,加上四米左右的吃水深度,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是古代深海里的优良战船[14]

福船首部舷墙外侧安有一对大眼睛,亦称龙目,其大小形状都颇有讲究,龙骨每长一丈配龙目长四寸,渔船的眼睛往下看,意在寻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意在识途。船的眼睛一般选用上好的樟木,由造船工匠精制而成。船尾马蹄形通常用色彩艳丽的颜色进行彩绘,俗称“花屁股”。福船龙目与“花屁股”如图2-9所示[11][15]

图2-9 福船龙目与“花屁股”

福船的帆不像沙船仅使用头巾顶,而是在前桅或主桅的顶部使用头巾顶外,还将帆增加于主桅两侧,称为“插花”。主桅底部加帆,称为“篷裙”。福船的造船用材主要是福建产的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

有的福船的船首或尾部有活水舱,也叫浮力舱或防摇舱。活水舱在满载水线附近,有孔,当在风浪中下降时,水流入活水舱,再当船首或尾部上升时,水又缓缓流出,使船的上升速度降低,以此来达到减少纵摇的目的。这种活水舱在韩国新安古船上就有发现,只不过活水舱是设在船体两侧。泉州宋朝古船和韩国新安古船,其船板为鱼鳞式搭接,外板有两层板和三层板结构。此外,著名的“南海Ⅰ号”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等均是福船,这说明福船是中国古代开展海外贸易的主要船型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6]

福船适合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在海上航行。一是福船有龙骨,吃水较深,适航性优良。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单龙骨的尖底船,根据宋徐兢(16)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记载,宋朝的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这种船型多为福船。二是甲板宽大,适合作为战船之用。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17)描述福船“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福船乘风下压,如车辗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惟利大洋,不然多胶于浅”“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无风不可使”“若贼舟沿浅而行则福舟惟无用矣等”优缺点。戚继光在闽浙沿海组建了一支对抗倭寇舰队,此舰队主要采用福船。船上装备大发贡、碗口铳、鸟嘴铳、喷筒等大小火器。福建船可分六号:一号、二号俱名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三号哨船,又称草撇船;四号冬船,又称海沧船,哨船与冬船比福船小,便于攻战追击,海沧船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五号鸟船,六号快船,鸟船与快船又称开浪船,开浪船更小,吃水三四尺,容纳三五十人,便于哨探。三是福船特有双舵设计,在船尾有正舵和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深浅可以分别使用,用于控制航向。双舵设计使福船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操纵性好。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差,由于福船吃水较深,因而不能进入浅水狭窄航道。在一些港口停泊,人员上下船和登离岸需小船摆渡[11]

宝船是商人和海盗们对超大型福船的通称,这种船适合近海贸易,载人和载货量均是一流,船体宽大结实,百叶窗一样的木质船帆可以使用很多年不换。明朝初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郑和宝船。明朝顾起元所著《客座赘(zhuì)语》(18)中记载:“官校、旗军、勇士、士民、买办、水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郑和大宝船长44.4丈,宽18丈(均为明制,折合米制为长约151.8米,宽约61.5米),船设9桅12帆,其上使用的帆或锚需二三百人同时操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吨位估算为1 500吨。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舰队的旗舰。郑和宝船由南京的龙江和江苏太仓造船厂制造[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